首页 -> 2007年第5期

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

作者:陆祖明




  摘要:当前,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持续萎缩,有的甚至濒临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只有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才能获得收益,才能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职校;涉农专业;服务“三农”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持续萎缩,有的甚至濒临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应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产业办专业农村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农职校)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农职校赖以生存之源,得以发展之本。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专业村镇不断涌现,这些对农职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涉农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农职校涉农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农职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农职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专业设置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需而变。
  办好专业为产业专业是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要通过专业设置体现出来。农职校应保持高度的洞察力与前瞻性,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又要有微观上的敏锐。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前景广阔,市场诱人,农职校应适时开设相关专业,比如畜牧、水产、果蔬、农产品加工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大受推崇,农职校应围绕绿色食品做文章,开设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关的专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随着都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市农业应运而生,农职校涉农专业应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农村中一个产业的兴起有一个周期,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开设相关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现在有的地方开始出现假日型农村经济,农职校应敏锐地、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如垂钓、采摘等)等产品,抢占旅游市场,为即将兴起的农村假日型经济产业服务。
  
  引领农业产业结构改造
  
  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接纳意识不断增强,但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市场上什么价钱高,就种养什么;二是以不变应万变,把宝押在一个品种上。前几年,浙江省绍兴市农村时兴饲养特禽畜,农民听说饲养特禽畜经济前景非常诱人,一时间冒出许多特禽畜饲养场。如今,特禽畜饲养场已纷纷关闭,有的还面临亏损。绍兴县有个农户听说养驼鸟经济价值很高,便办起了鸵鸟养殖场。虽然驼鸟肉可卖四五十元一公斤,但买的人很少,结果亏了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往往容易盲目投资,农职校应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当好参谋,做好咨询,使其增强判断力,避免盲目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型、循环型经济,根据政府规划布局,结合本人实际情况,选择风险小、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种养品种,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种养。
  引领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农业技术是增收增效的关键。新型农机装备的使用,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新型农业品种的种养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农职校应引领农业技术改造升级,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园、农业实训基地为依托,集中科技力量,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抓好种苗工程,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运用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重点培育和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新品种,研究相应的配套栽种技术,全面改善当地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抓好科技示范,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研究农民的心理与需求,通过科技示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引领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农民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在致富的路途上历经沧桑,有的盲目跟种,丰收不增收;有的片面求特,丰收卖不出;有的缺乏技术,效低而利微;有的耳塞目钝,辛苦难脱贫。农民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这一现实需要为农职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要引领农户调结构——送项目。在培育项目上下工夫,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立体开发,形成一村一个优势产业,一组一个优良品种,每户都有家庭经营;要引领农民用科技——传技术。每个农职校教师应联系一个农技示范村,结对一家农技示范户,将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心贴心地服务,确保科学技术的快速运用与转化;要引领能人闯市场——送信息。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信息上通下达的“绿色通道”,保证各类信息的及时传送。开设“农业信息网站”,即时发布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介绍实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教学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
  
  教师应是现代农业的专家新农村建设对涉农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农业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农业的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农民的需要就是涉农专业教师服务的目标,农民的困难就是涉农专业教师研究的方向。田间地头方显专家本色,日下舍前彰显学者风范,涉农专业教师应通过支农、助农、兴农,成为“既洋又土”的专家。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行家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行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成为致富自己、带动乡邻、造福一方的农业精英。
  基地应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实训基地应是现代农业的“世博园”,是高科技、高产出的典范。海门三厂职高的现代农艺实训基地设施先进,拥有近万平方米国际一流的全自动温室,可以实现从种苗组培到成品销售一条龙的生产规模,科技含量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示范园。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
  
  农职校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农业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江苏华姿职业学校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学校先后创办了三家集生产、经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企业。一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主要从事花卉种植、租赁、销售及承接绿化工程,现已成为市政府指定的花卉专供基地;二是江阴市绿洲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农民培育新品种,统一收购销售,将大批无公害蔬菜贴上公司注册的“邓阳”牌商标;三是江阴巧集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名贵花卉蝴蝶兰,实现了从花卉组培到成品销售一条龙生产规模。这些项目在给学校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经济、育人、科技辐射几大功能齐放异彩的喜人景象。
  随着农业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型种养不断涌现,涉农专业面临着大发展的局面。专业设置不能再大而全、宽而泛、粗而杂,而应结合学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专业,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操作技能,形成针对优势产业群的新型专业门类。海门三厂职高推出了家庭经营、现代农艺、海产品加工、特种种养、作物栽培、农业营销、园艺花卉等新型专业,形成了一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靓丽风景线。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服务并服从于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才会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学习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可以立即投入创业,而且在技术与信息上可以依托母校,使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通过发展高效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民走上致富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江苏省海门三厂职高围绕国家与地方的产业开发,培养脱贫致富的技术能人,全市85%的兽防站长、85%的饲料兽药销售大户、85%的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中90%以上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毕业于该校。毕业生的良好表现带动了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招生人数的大幅提高,涉农专业已不再成为学生家长避之唯恐不及的冷门,而成为学生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与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服务于大农业将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农职校的跨越式发展面临难得的契机。农职校要咬定服务“三农”不放松,挖掘学校潜力,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强势推进农科教结合。要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激活办学体制,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农民的需要编写教材,采取现场教学方式,使学员即学、即会、即用,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张放平.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J].成人教育学刊,2005,(8):32-37.
  [2]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5,(10):5-11.
  作者简介:
  陆祖明(1965—),男,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