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葛郢汉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应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入手,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要突出职业性,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宗旨,要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培养结构,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构建一个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与人格素质结构均衡发展的教育平台,涉及教育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内容,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架构。高职教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必须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培养的高职人才规格都应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特征。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服务对象全程合作,掌握需求,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自身也可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突出市场导向性,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以过硬的人才质量与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体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增强市场意识,与人才市场保持有机联系,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与调控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以能力为主线高职教育应将一般素质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安排教育过程,恰当选择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所有教育活动都应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目标。
  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没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培训,以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以产学研结合为根本途径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合作,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按照这样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与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应突出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专文化、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具备扎实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突出职业性,突出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业设置必须结合市场需要,进行深入调查,把握高级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奠定基础。二是专业的确定要遵循企业参与、政府协调、学校承办的原则,避免培养的人才无用武之地。要针对行业需求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一些,可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专业的宽口径上打好基础,在柔性的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与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宗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宗旨。
  1.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专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要根据能力与技能的培养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进程,实现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为适应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应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制”教学,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作为就业和上岗的凭证。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这是一切素质的基础;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要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质量的合理匹配,多设置一些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使学生通过对人类文明历史的了解与学习,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成素质,养成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基本的责任感,并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与专业自学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高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创新教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创新意识,逐步构建创新教育体制,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与环境。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为学生设置自主创新的情境,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放到重要位置,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要保证专业实践课有足够的学时,实践教学要突破常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点必须定位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搞好实践教学应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上,构建一对一的结构,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2)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技术发展水平。实践教学应重点突出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3)实践教学形式要有利于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要围绕高新技术设备与产品来开发、设计具体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方法要体现合作与创新。实践教学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给学生创设需要协同合作、可以发挥潜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践环境与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按照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惯例和终身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考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就业的角度考虑,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结构呈动态变化趋势,而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从业者会经常面临转业、失业、再就业的局面,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针对做事与做人两个环节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储备,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发展能力;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高职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使其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专业、跨行业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3]甘秀林.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唐山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葛郢汉(196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汽车构造、维修、故障检测与诊断、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