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陈 旭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考核模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就结束了理论课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工作,也可以使学校的就业率与知名度有所提高,但也给学生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带来了不少困难。
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国家教委与各部委对高职高专的教学评估也将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规范性、论文的科学性、实物的有效性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职高专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抓得很紧。笔者连续几年指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人才的渴求欲,很希望能借此挖掘出学生的隐形智慧,但几年下来,笔者逐渐对毕业设计的形式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毕业设计作为高校的考核形式之一日益受到社会的挑战,在
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毕业设计成为学校的难题。各校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动员会、学生分组、课题选择、师生见面等搞得轰轰烈烈,每个学生都信誓旦旦、精神抖擞地夹着资料奔走在图书馆、书店、指导教师之间。但是,随着春季人才市场或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忙于个人资料、个人包装、个人推介的准备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重要任务,每周一次与指导教师的见面变成了一月一次、两月一次……甚至有的学生直到论文答辩前才匆匆求助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为了完成及格率,也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前途,主考官们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明知毕业设计已流于形式,但作为专业设置的重要环节,又不能不按部就班地“完成”。这种形式主义严重破坏了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其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学校也深知有些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在走过场,但如果从严要求,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影响到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命脉。因此,如何切实解决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是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没有文化课的约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奔走于各种人才市场,越发体会到职场竞争的严峻性。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个人角色随之改变,其中不乏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根本无关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下,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定期回校与指导教师见面存在很多困难。笔者曾指导一名学生,每次约定见面都是一拖再拖,且行色匆匆,笔者也曾接听过某企业人事处的电话,警告如果学生再次请假回校将中止合同,追究责任。用人单位没有错,但怎样使用人单位理解学生的无奈、指导教师的难处与学校的良苦用心,则是一个新的难题。在毕业答辩前一周忙着开夜车、抄书、网上下载,或将别人的论文改头换面的学生比比皆是,答辩时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乏其人。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毕业考核方法,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三是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心结。指导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失控往往使指导教师大伤脑筋。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率、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另一方面毕业论文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设计实物的有效性在各类教学评估条例中都有严格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既不能影响学生的就业,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于是很多教师名义上是指导者,实际上变成了参与者——论文的真正作者与设计实物的直接制作人,此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宗旨。因此,很多教师只要有可能,都不愿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这也成为教师心中的难解之结。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选择。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实施专业理论考试模式专业理论考试的模式与以往的毕业考试形式有所不同。以往的毕业考试是指学生毕业前必须再次参加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以决定该生是否能顺利毕业。这种毕业考试有其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可能导致学生固守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而忽视其他专业理论的学习,影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专业理论考试模式除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外,还囊括了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基础知识,甚至还包括技能训练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全面,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毕业前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梳理与融会贯通,使其在走上不同的岗位后,能尽快对各类知识加以运用,打开工作局面。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略有后劲,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实施专业理论考试模式时应注意在平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合理安排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成熟技术应用实践的培训,使学生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与专业培训考核中具备足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在接触本专业知识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环节中,虽然可能离开校园,但由于考核目标明确,所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因为专业知识丰富了,学生在最后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比初学时有更多的感悟和更深的理解,效果必然事半功倍。此法尤其适合于实习工作与本专业关系不大,进行毕业设计有困难的学生,但在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只注重考试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发生。
由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环境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有些可能是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加之指导教师就在身边,得天时、地利、人和,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与实习融为一体,因此论文质量的提高不言而喻,毕业答辩时对答如流者肯定不乏其人。此法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成熟、新颖的技术规范,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现场指挥协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在学生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另外,应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研究此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此法适合于实习单位与所学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学生。
有选择地取消学生答辩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环节。学校不但要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为其终身学习能力、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打好基础,更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做好准备。既然用人单位已正式聘用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已经过市场与社会的考核,符合社会的需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说明学生不仅具有专业应用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只要该生在校期间的理论与实践成绩符合毕业条件,学校又何必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过多地要求学生呢?此法适合于已找到工作但与所学专业无关,且单位状况很好,个人实绩不错,又与单位签订了正式合同的学生。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热爱本专业、想多学点知识的学生,可选择此法。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如何操作,相信所有指导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指导教师应该多费心,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除了可增加毕业设计的透明度,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性,真正强化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外,还可以节约学校资源,使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也可以腾出更多的实验设备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全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人才培养宗旨。
参考文献:
[1]王浒.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1999,(1).
[2]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旭(1967—),女,江苏扬州人,扬州职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