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浅析

作者:邓雪萍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高职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从上好第一堂课、精选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重视实验教学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美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培养的是能运用人工技术、药物、医疗器械等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保健的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美容整形科、美容中心等从事美容医疗技术工作。对高职医学美容专业而言,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等。医学微生物学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美容整形外科学、口腔美容学、皮肤美容学等学科打基础,且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故有“桥梁学科”之称。如病理学中的“炎症”、药理学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皮肤病学中的“皮肤癣症、毛囊炎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学美容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内容很多,但对医学美容专业的学生来说,侧重于学习医学微生物总论及与美容相关的理论即可,所以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因此,如何教好这门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根据本人的
  教学实践浅谈一点体会与建议。
  
  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具有繁杂、易混淆、较枯燥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所以上好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在第一堂课中,本人主要讲授以下内容。
  首先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其中列表比较法就十分有效果,如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A群链球菌所致的皮肤化脓性感染的致病机理及特点等。通过列表对比自然就记住了它们的不同点。思维想象法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如讲到细菌的结构时,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关系比喻为汽车的内外胎,外胎用于保护内胎,同样细胞壁的作用主要也是保护细胞膜。如讲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吸附时,将易感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病毒表面的配体结合)比喻为宿主细胞的内奸,病毒通过内奸的接应达到牢固吸附的目的等等。
  教导学生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过程,且矛盾的双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受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如鼠疫杆菌、天花病毒都属于甲类病原体,具有极强的致病性,但通过人类的努力,运用免疫接种等方法,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早已得到控制。“非典”病原体SARS病毒,过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传染性弱,不具流行性。又如并不是所有存在于人体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无菌人”是不可能生存的。因为在正常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如口腔、胃肠道、尿道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常菌群,这些细菌对人体不是都有害,有一些微生物还起到拮抗、营养、免疫等作用,它们与人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但这些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引起疾病,如寄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因此,不仅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中,而且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都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最后简要讲绪论。在讲述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创造巴氏消毒法,我国宋朝时期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和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等人类征服疾病的辉煌成果,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因此对医学微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结合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医学美容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课时较少,而教材内容多,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精选,合理增删。教学内容应强调其作为医学基础课的桥梁作用,突出专业特点。
  重点讲授总论部分,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其中细菌学又是重点之中的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分布、消毒灭菌、感染均要详细讲授。病毒学和真菌学则可相对扼要介绍基本特性和感染的特点。
  在各论中只介绍与医学美容有关的微生物。如细菌各论中可重点讲授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因这两属菌均可致皮肤化脓性感染,讲授时应侧重它们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另外简单介绍厌氧性细菌和衣原体;病毒各论中可选取流行性感冒病毒和肝炎病毒进行讲授;真菌各论中重点讲授皮肤癣真菌。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其他微生物可以不讲或简单带过,如肠道细菌、棒状杆菌、肠道病毒、黄病毒、深部感染性真菌等。
  近年来,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引起的院内感染也随之逐年增多。另外病原微生物变异导致一些疾病愈发难以防治,如肝炎、艾滋病、SARS、禽流感和猪链球菌感染症等。这些新动向在教材中难以及时反映,上课时应随时增加教材外的学科前沿知识,密切关注新发展与新动向。
  
  及时更新知识,结合临床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系统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由于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易懂不易记,而且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可以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将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引入课堂讨论,将知识学活用活。例如在讲授皮肤癣真菌时,以某甲癣患者为例,首先介绍其病征,同时展示图片,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病因及防治原则,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结合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而且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易于修改,既缓解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感染途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单纯依靠文字描述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使学生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认识,便于记忆。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医学微生物学在课时安排上理论和实验各占一半,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实验时对自己的要求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许多伟大的发现正是科学家细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纯属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这要归功于他一直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们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为将来工作提前做准备。如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斜面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细菌的体外抗药性实验等都要求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并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发现异常现象时,要进行思考,勇于探究。
  
  作者简介:
  邓雪萍(1973—),女,广东清远人,制药工程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现为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