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张永奇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树立通识理念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高度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树立通识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领导管理层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体会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人的教育和发展不仅仅是智力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情感、信念、理想、动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充分调动人自身各方面的潜能,才可能使人和谐、健康地发展,才可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自我肯定的认同感与自我实现的愿望,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育热情、自身素质等因素与实施通识教育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是决定学校通识教育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加强对教师通识教育意识的培养,建设一支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知识素质与深厚的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开设选修课,建立健全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个性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学时开设纵横两个方面的任选课,即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课程和与所学专业无关、但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其他课程。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文、史、理、工、管、教育、艺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课程,学生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不低于一定学时或学分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可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可收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架中坚持以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课程为两个重要支柱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识即为“通才博识”之意,因此,通识教育就是通才博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深刻的思想、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实施的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专才式教育,注重人作为客体的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忽视人作为主体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只讲专业教育,不讲通识教育,是残缺的和不协调的教育。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改革步伐,从整体上重新考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通识教育,积极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发展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应用型、高素质的新型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宗尧,聂嘉恩.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韩毅.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概况[J].职教论坛,2002,(21).
[5]田怡,申建国.高等院校应强化通识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0).
[6]刘素婷.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作者简介:
张永奇(1982—),男,甘肃人,法学学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