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斯坦福大学的崛起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作者:胡春亮 邱美芝




  20世纪60年代初,半导体工业成为硅谷经济的支柱,由于半导体是以硅作为原材料的,人们便把半导体企业所在的地区——圣克拉拉谷称为硅谷。经过高校和企业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硅谷的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日渐隆起的名声及其适应高技术发展的土壤,不仅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前来创业,还吸引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大企业来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洛克希德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等著名机构接踵而至,从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到70年代的处理器,80年代的软件业,再到90年代的互联网,硅谷始终是世界电子技术的“领头羊”。在这块不到1500平方英里狭窄的谷地里聚集了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万名科技人才。美国的第一财富中心已由底特律转移到硅谷,1998年硅谷的总市值为6000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总市值为1000亿美元的底特律,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型发动机,有力地支持了美国自1991年以来的持续经济增长。据1997年的统计,硅谷平均每天有11家高科技公司破土而出,每5天就有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上市,每天有62个百万富翁在硅谷诞生。1998年,硅谷的亿万富翁又新增加了39个,简直就像一条生产百万富翁的流水线。1998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约2400亿美元,若将其当作一个国家的GDP来看,可以在全世界排第11位。硅谷的产生和发展与斯坦福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们将斯坦福大学称为“硅谷摇篮”。斯坦福大学学以致用的宗旨得到了始终不渝的贯彻,斯坦福研究院的创办使大学与高科技公司、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为大学构筑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也为硅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和创新动力。依托知识崛起的硅谷,高举着世界新经济的旗帜,成为全球经济的最新亮点,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经济的神话与传说。
  
  正确的办学策略为筹资开辟了广阔渠道
  
  尽管办好一所大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办学经费是一所大学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老斯坦福提倡的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经几代斯坦福大学师生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他们通过技术发明和市场创新,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高度结合,不断创造与积累财富,而学校地位的提高又能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从而使学校走上了一条健康的高速发展之路。
  斯坦福大学早期的土地租赁是极廉价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每年仅从工业园区的土地租赁中就可收入600万美元。
  斯坦福大学另外一笔不菲的收入是技术转让。斯坦福自己并不兴办企业,主要起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30年前,雷蒙德(Raymond)教授组建了斯坦福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成为将大学与工业界连接起来的桥梁,其最成功的技术转让是DNA遗传密码技术,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两个教授首创,技术转让办公室在1980年申请到这个专利后,将其转让给350家公司,从中获得了2.5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斯坦福大学的经费还有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77年惠利特和普卡德为母校捐920万美元修建特尔曼工程中心。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时,共募捐到126亿美元,创造了高教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新记录。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与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拨款、专项资金、基金会的赞助越来越多,随着学校办学地位的不断上升,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生源,学费也不断提高,20世纪30年代是120美元左右,70年代是2400美元左右,90年代是14280美元左右,现在是27204美元左右,优质优价的学费收入又是学校一笔巨大的经费来源,宽裕的办学经费为斯坦福大学的腾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每所著名大学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斯坦福大学的崛起与众不同,尽管其成功是多种偶然因素和历史机遇的结果,但其所走的道路和发展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不断密切大学与企业、社区和政府的联系,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其次,要坚持人才强校的策略,制定一套有效的人才制度,选拔一流的校长,一流的师资,逐渐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拔尖人才。
  再次,要鼓励发明创造,扶持师生创业,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并将各种发明市场化,在培养科技精英的同时,造就一批“知本英雄”。
  最后,要广开筹资渠道,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为吸引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提供物质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社会背景、发展机遇与百年前的斯坦福大学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经过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奋斗,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完全可能成长为非常优秀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2]刘长明.硅谷之路[J].新华文摘,2002,(3).
  [3]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John Hennessy.The Frist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J].Stanford Magazine,2002,(10).
  作者简介:
  胡春亮(1964—),厦门大学教育学硕士,九江职业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