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探讨

作者:倪江忠 王力夫




  摘要:高职院校应科学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且在工科类专业中列第8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传统专业,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教育如何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培养多层次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2001年申办的,隶属于汽车学院,2002年正式招生。为了依托汽车产业发展,使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尝试,认为应依托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使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直接对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工业设计的概念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对工业设计做出了权威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工业设计师为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专业,狭义的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指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同时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人才的结构层次我国工业设计业(狭义的工业设计)各岗位的人才包括: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设计人员(研发设计师或称原创设计师)、助理设计人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和市场调研员)、技术人员(产品模型或样机制作、样机组装、质检员)。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为1∶5∶10(见图1)。这表明我国工业设计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对高职工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层次的分析,结合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我院特色,我们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设计理论与先进的设计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表现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辅助设计专门人才,能在汽车行业与企事业单位的设计部门从事汽车用品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形象设计与策划等工作。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简称CBE),是在加拿大、美国兴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了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标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除了必备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10项技能:(1)具有优秀的画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态方面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5)能够完成从草图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的设计表现图。(6)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7)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十分精确。(8)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层次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图如图2所示。
  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五个课程群,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包括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和造型基础(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解决造型观念问题。(2)工业设计表达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表达(设计速写与表现技法)、工程制图、摄影技术与应用、模型制作和综合设计表达等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3)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课程,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4)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包括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设计理论和工业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5)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等课程。按照课程目的,应当把这些课程归入其他课程群中,但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将其独立出来。
  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这五个课程群合理安排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而不使每个课程群孤立呢?在课程教学当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为保证教学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构建以几个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循环(暂称为“课程环”),在每个课程环内建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的重复内容。这种方式将三年的总课程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以06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为例,大一第一学期的《工程制图》与第二学期的《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围绕第二学期的《制图CAD测绘》课程设计构成一个课程循环,解决机械零件图纸绘制等问题;大一第一学期的《平面构成》与第二学期的《色彩构成》、《字体与标志设计》和第三学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课程围绕《VI课堂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CAD制图测绘》课程循环与第四学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等课程围绕《机械产品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第五学期的《产品造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的一个总结,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