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职业教育的尝试

作者:庄礼训




  摘要:能否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抓住生源和就业这两个市场举办特色职业教育,是判断职业教育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特色职业教育的举办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准确定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特色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是要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凭此而顺利就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是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大多数职业教育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学历教育,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严重不足,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对路。具体表现在:工厂企业急需技术工人和高级专门人才,而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对就业困难。这种结果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职业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办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因此,要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瞄准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把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地方性职业教育应配合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面向所在区域,从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践表明,要办好职业教育,需要依靠地方的优势和条件。
  
  结合当地经济特点,抓住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准确定位
  
  办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标准,定位不一样,办学结果就大大不同。要准确定位,首先要了解市场需要,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并且还要有预测性,据此设置相应的专业和确定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为了抢生源和就业市场,什么行业热门就设什么专业,哪里就业形势好就把毕业生往哪里送,不考虑学校本身的条件和当地有无相应的实训基地。结果呢?三五年后发现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相对过剩,没法顺利就业。经常看到类似的报道,内地的职业院校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带往广东等发达地区寻找就业市场,结果由于不符合当地工厂企业的用工标准不得不返回原地。反之,如能突出为当地服务的意识,办出具有当地专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效果就会大不相同,生源和就业都会得到保障,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训基地也可在当地寻找。因此,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应定位于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地方职业院校更应牢固树立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体现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既要注重职业性,更要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闽西职业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的创办,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省龙岩地委、行署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确保区域经济在教育科研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创办了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一些专业,体现了为当地培养紧缺人才的服务宗旨,如创办了中文秘书专业、园艺专业、土建专业、环境保护专业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充实、提高,到今天已发展成拥有11个系(部)、40多个专业门类的综合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海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考虑专业设置时,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根据学校资源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灵活设置每年的招生专业,各专业有独特的优势,以质量和特色确保办学成功。例如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立的根据是:青岛市是全省改革开放的龙头地区,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向多种产品和技术领域拓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设立此类专业能够满足这些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专业定位准确,深受企业欢迎,开办不久即与海尔集团达成合作协议,采取前两年在学校培养,最后一年由海尔集团直接参与教学及指导实习,毕业学生由海尔优先选用的办学模式,由于是校企双方强强联合,专业得到了强劲的支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该校现有8个专业,都分别形成了“订单式培养”的鲜明特色。云南省石屏职中确立了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了“开办一个专业,带动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该校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园艺、林果、畜牧等专业,培养的学生活跃在当地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加速了石屏县农村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推广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脱贫致富的步伐,每年直接新增产值四千多万元,使石屏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全县科技扶贫、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兴农先进学校”。
  
  顺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当地技术人才
  
  (一)顺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要形成特色,必须抓住时机,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取得地方地府的扶持,与地方政府联合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走出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多样化,各地的物产和经济特色也不同,地方政府为了国计民生,都想方设法地做大做强本地经济强项。职业教育如能顺应这种趋势,开办相应的专业,为当地培养急需的人才,就会得到天时(地方政府的扶持)、地利(当地有就业市场)、人和(人们有需要,生源有保障)的优势,走出自己的办学之路,如沿海沿江的捕捞和养殖,山区的特种种养,发达地区的高级技师等。以山东滨州职业学院为例,该校联合地方政府,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以滨州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为依托(原滨州农校),联合滨州市政府各职能局和科研单位,投资6000万元建设而成的。示范园建有6区(花卉区、果树区、蔬菜区、农作物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水产养殖区),1园(植物园),4个中心(食用菌菌种开发中心、植物组培中心、家畜胚胎开发中心、良种奶牛繁育中心),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全省最大的农业示范园之一。示范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注重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及“名、优、特”良种的引进和推广,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教学于一体,取得了巨大的人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专业建设是连接社会经济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的纽带。该职业学院根据省里拉长服装产业链和滨州市打造中国纺织之都的部署,成立了家纺学院;根据省里强化电子信息产业链和滨州市发展高新技术的部署,引进了留美博士,成立了软件学院;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需,先后调整了涵盖农业、工业、医学、经济、计算机的30个专业,新设专业8个,改造老专业12个,形成了按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结合教学改革打破“老三段”教学模式,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以够用为主,并按照“模块化”教学、“2+1式”教学和“工学交替式”教学,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实践教学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实行了毕业生职业证书多证制,从而保证了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岗位适应能力。又如处在云南山区的江川职中,顺应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立足本地经济特点开设相应专业,为本地培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因有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应技能和技术,自主意识和创业意识强,正逐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家在农村的江川职中毕业生,20%已成为种植、养殖能手和带头致富能手;江川建筑业的中小企业个体老板30%是江川县职中毕业生。很多山区毕业生或走出大山自主创业,或回乡创业致富。在江川山区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脱贫致富,就把孩子送到江川职中。
  
  (二)与时俱进开办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地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行业,需要一些新型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地开办相应专业,举办相应培训,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如上世纪90年代初,江川县职中认真分析了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之后发现,保安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初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同时也发现,在整个玉溪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没有设置相关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就业市场中保安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江川职中分别于1991年和1999年在全市率先开办了旅游服务与管理和保安专业。目前这两个专业已分别连续招生14年和6年,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数占在校生的2/3。保安和旅游服务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甚至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总之,能否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抓住生源和就业这两个市场举办相应的职业教育,是判断职业教育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国辉.对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4).
  [2]张斯为.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30).
  [3]高艳,姜斌,高丙云.突出特色创办一流高职院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吴启林.坚持科教兴农办学方向走出职教特色发展路子[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2).
  [5]张冠文.创建产学研平台打造高职教育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本文责任编辑:何惠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