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关于教师评价中存在偏差问题的思考

作者:韦焕能




  摘要:目前,人们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评价过程中出现偏差的表现、出现偏差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为纠正对教师评价的偏差作出努力。
  关键词:教师评价;偏差;思考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师评价受着诸如评价标准、评价技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道德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从而对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谓教师评价偏差就是指在对教师作出评价时有意无意地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是对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科学,不够客观,不够公正。
  
  教师评价偏差的表现
  
  用“分数”和“成就”来评价其范围局限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上,学生的成绩高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师发表的论文多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
  只关注结果的终结评价用结果取代过程,有些学校对于学生在市、区抽考中取得了好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大肆表彰和奖励,而班级学习成绩较差的任课教师就被认定为水平和能力较差。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分析抽考的试题,也不考虑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态度、意志努力与动机水平。
  一元化的评价标准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将所有教师放在同一个被认为是合理的模式下进行评价。有的学校在评先进、年终评优秀时,为了做到公平、合理,制定了以下一些标准:学校开大会缺席一次无资格评选;学科组活动缺席一次无资格评选;科室劳动缺席一次者无资格评选;学生评教未进入前几名者无资格评选,等等。
  刻意量化将教师评价的所有指标加以量化,每个指标条目后都有对应的分值,诸如教师的仪表、态度、纪律、跟班情况等都加以量化,其间的科学性值得思考。
  形式主义,舍本求末在对教师作出评价时,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评价内容欠科学。如对教案的评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上课从来不使用教材和教案,他们在备课阶段已将所讲授的内容融会贯通,对所讲授的知识已相当熟练,但为了应付评价,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把教案按规定格式抄写一遍。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用自己添加删减的“不规范”教案,应付检查时则用格式化了的标准教案。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将评出的各科“标准化”教案复印后发给每个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很难想象这样做对教学究竟有多少帮助。
  印象化评价由于评价方式、评价手段欠科学,有些评价结论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只是反映了教师的人际关系和领导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在一些学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校教师已经获得了区级、市级、省级的先进称号,而本校教职员工却不知道,该教师也从未在校内被评为先进。那么这种先进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领导指定的。
  情感化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是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情感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对学生采取笔试问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打分评价,或通过与学生交谈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交谈时会发现,如果是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无论教学水平高低,学生都会打高分;而对那些纪律要求较严,作业、提问较多的教师,学生往往打分较低。评价者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下属、上级等,也会出现偏袒美化甚至故意歪曲事实制造好的评价结果的现象。
  
  教师评价偏差的原因分析
  
  评价方式、手段、内容欠科学在对教师作出评价时,大多数学校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评价过程、安排评价人员、确定评价方式,被评价教师则不能或很少参与,所以评价过程往往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缺乏科学论证。
  评价者本身素质的影响有些评价者,包括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本身的业务水平、思想作风、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较差,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却以一个评价者的姿态出现,难免会导致评价偏差的产生。
  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晋升职称、涨工资、获得一次性奖励、进修学习等等的依据,在利益的驱使下,评价者手中的杠杆无形中就会产生偏向。
  
  教师评价偏差造成的后果
  
  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评价偏差往往使一些能力很强的教师榜上无名,甚至有些教师在校内从未上过讲台(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在校外任课反响却相当好,有些教师在校内榜上无名,在校外名声却很大,因此打击了教师为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不科学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活动的消极对抗,如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一次大会缺席就不能评优秀,那么干脆什么会也不参加了。
  增加了教师的劳动量,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为了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教师每年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写教案,完成规定的听课次数等毫无实际意义的工作。
  影响了干群关系有失公正的评价拉大了管理者与广大教师间的距离,使广大教师对领导不信任,对管理轻视。
  评价的实际意义未能得到真正体现评价结果对实际工作并未起到指导作用,反而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有些评价名次在前的教师大家不服,而有些实际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师名次虽然在后,但教师与学生依然认可,真可谓“百姓心中有杆秤”。对那些实际水平较低、能力较差、名次在后甚至是最后的教师,领导依然器重,这就使评价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产生其他负面效应在采取学生对教师评价打分这一方法后,往往出现个别教师因学生评分低而打击报复学生的情况,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导致在以后的评价中,学生不敢如实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
  
  纠正教师评价偏差的几点思考
  
  关于评价目的大多数学校对教师评价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方式、手段、内容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不科学,使得评价变成了挑剔性评价,评价结果大多用来作为鉴定教师是否符合某一要求的标准,或是判断是否应该奖励或惩罚的条件,也就是说评价的目的在实际运作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使原本应该很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教师评价,变成了大多数教师心中沉重的负担,他们为了评价而忙碌,为是否达到标准而担心,为评价结果而喜悦或烦恼。因此,就评价目的而言,教师渴望建立真正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评价体系。
  关于评价人员教师评价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手段,因此评价人员大多数由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组成,这些人员中不乏从未上过讲台的纯粹的管理人员,然而却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专业领域的问题,往往就会出现本末倒置、主观臆断、印象评价等偏差。因此,在评价人员的组成上,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思想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骨干、专家队伍参与教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他们才能在评价中真正发现教师在教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恰当地反馈给各位教师,教师才能信服,才能加以改善。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及时修改评价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除此之外,在评价人员中,相同专业、学科的教师参与也是必要的,大家抱着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目的参与对其他教师的评价,更能准确地发现自己与被评价者的优点、缺点,通过交流与探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于评价手段和内容评价手段和内容的设计也是一门学问,设计合理则能达到评价的目的,否则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手段,避免一元化的评价手段,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可以采取专家评价、教师自身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谈话等多种手段,在评价内容上也应力求具有合理性、可行性,能够量化的内容可以量化,不能量化的则不必量化,如教师的仪表,优秀5分,良好4分,可以3分,差2分。如此量化合适吗?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手段与内容如果设计得不合理,不仅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关于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无论怎样,都应如实诚恳地反馈给教师本人,指出他的优点,希望他能继续发扬,对于不足之处也应诚恳地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综合评价较差的教师,应由专家组与其本人一起研究设计改进方案,帮助他改进提高,之后再评价,再反馈,以达到使其不断进步的目的。
  对于被评价的广大教师而言,也应持一种客观、谦虚的态度对待评价结果,尤其是对自身的不足,应多进行自我反思,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自我改进,同时也要善意地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此外,在依据评价结果指导实际工作时,要充分调动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吴振利.试论中小学教师评价中的“粗”与“细”[J].教学管理,2002,(3):41-43.
  [2]李润洲.学生评价偏差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教学管理,2002,(2):18-20.
  [3]刘万海.论课程评价范式发展的趋向与特征[J].课程·教材·方法,2002,(1):73-75.
  作者简介:
  韦焕能,男,广西宾阳县人,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