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机械制图》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者:孟 琼




  教师在阅读环节中的答疑和辅导要善于启迪和引导,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帮助学生按层次分析,逐步达到理解的程度,通过这样的认识才能达到最佳心理效应。当然对那种空间想象力特差的学生,适当辅以模型和轴测图,对帮助建立立体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为使学生达到读图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不能长期用模型和轴测图为学生分析理解服务。所以,在培养读图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具和轴测图必须慎用。
  
  读图与绘图的相互关系
  
  读图与画图是学习制图课的两个方面,是制图课必须培养的两个能力,就像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要掌握听、读、写、讲的能力一样,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语言,要求学生既会阅读理解,还会绘图表达。尽管专业类型对学生培养要求各有不同,但从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而言,阅读和绘制表达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要培养读图能力往往是从画图着手。一般说来绘图能力强的学生,其读图能力也强,但读图能力强的人不一定绘图能力也强。例如车间的工人老师傅大多读图能力都较强,但不一定有很好的画图基础。因此在解决读与画这个矛盾的时候,应遵循技校学生以识图为主的原则,适当加大读图训练,减少画图的分量,以精炼的画图作业来增加和巩固读图基础知识。
  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的联系与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整个课程的目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读图作业中才贯彻读图要求,实质上从正投影基本规律开始就已贯穿着读与画的辩证关系。在作业中常常是给出两个视图或是不完整的三视图,由学生画出或补出完整的三视图,布置这类题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看图和绘图能力。在已知两视图画第三视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读图上的困难,对已知条件理解不够而把形体想象错了而做出错误答案,另一方面是想象正确了,但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有分析地对待问题,不能盲目地以读图能力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心理因素绘图的过程是感知、观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综合,绘图能力的培养是由许多心理因素结合而成的。要促进学生绘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依靠教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了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和零件图的要求后,就着手贯彻绘制零件图的要求:在讲解装配图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后,就要让学生画装配图。这时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对究竟需要几个视图,如何表达,怎样才算一张完整的零件图或装配图,心中无底。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实践,而又没有相应图样对照的感性认识,没有模仿的条件。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适当的图样实例,遵循由模仿到创造的规律,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通过学生自己的心智活动比教师口头上的讲述和传授更容易获得必要的知识。
  在绘制视图的训练中,提供适当的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体各个不同侧面转化为二维空间中的表现,有利于绘图能力的更快发展。在标准件、连接件、常用件的表达中,更有赖于对它们的结构形状的感性认识。
  对于绘图速度,一般都认为学习阶段不宜强调速度,应以学为主,不必求快。固然速度与熟练有密切关系,所谓“熟能生巧”,多练自然会快,似乎学习阶段的有限作业练习,谈不上追求速度,但是绘图速度与正确的绘图方法、操作步骤,技巧运用等有关,而掌握这些过程又较大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绘图速度要在教学方法上动脑筋,让学生明确目标,努力达到绘图的最佳状态。学生在绘图过程中,从布图、打底稿、注尺寸到检查加深图线的全过程,思想状态的松和紧,在速度上反映出很大差异,同时也存在着方法、技巧、心理状态等因素,有的是操作方法步骤的问题,有的是手脑并用的能力、动觉和视觉的协调,有的是一心多用,思想不集中等等。实质上这里不仅是速度问题而是培养严肃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问题,是否干脆利索,有头绪,有信心,都在绘图速度上表现出来。
  教师在绘图速度上做出要求,根据对象分析和对症下药,指定作业内容,确定作业时间,测定学生完成绘图作业的质与量,才能在学生中培养出认真的、高效的绘图习惯和工作作风。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制图内容,分析学生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确定不同的读图要求和不同的读图方法措施,适当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作者简介:
  孟琼(1956—),四川德阳东方电机厂技工学校副校长,制图课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教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