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作者:滑嘉林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构思能力,以达到熟练看图和绘图的能力。实践证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图知识,就无法胜任机械加工、制造、装配等工作。而学好制图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图纸与零件形状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但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我校的招生对象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空间想象力较弱,物体与视图的相互转化比较困难。如何尽快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成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讨论、实践,在这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想就此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入手、逐步深入。一方面应从内容整体结构上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施教,另一方面在每一问题的讲解中也应从简单入手、步步深入,以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目的。
  制图课内容较深、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技校招生的改革,面向社会、公开招生、自愿报名,大多数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在教学中不先从简单入手,讲解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以至厌学。所以在讲授时应注意将教材化难为易。例如从制图的基本知识直接讲授正投影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对于学过制图的人来说非常容易,但对于初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很难接受。为此,我就从空间点的投影讲起,通过反复举例、练习,让学生先建立起空间点的概念,再逐步讲空间直线及平面的投影,并让学生判别物体的六个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为了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判定六个方位编出容易记忆的顺口溜,如视图中“远离主视是前方”,主、左视图都可以反映物体的上下,“上是上方、下是下”等等。每节课都将物体的方位贯穿其中,这样从点、线、面过渡到基本体的三视图非常自然,最后标注基本体的尺寸以及在基本体表面取特殊点、一般点,循序渐进,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的概念。
  从简单入手,还需分清主次,即抓住主要因素,暂时舍去次要因素。如在讲叠加类组合体三视图的识读时,若要求学生由三视图完整构思会感到茫然,需利用形体分析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画线框、分形体;(2)对投影、想形状;(3)合起来、想整体。先构思出画的每个线框部分形状和位置,进而构思出整体形状,最后再分析细节作出全面分析。这样就通过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起学生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的看图方法。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简单的观察中去认识深刻的原理。初次接触制图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生涩难懂的感觉,其次是好奇,这么复杂的视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授课时努力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为此,应充分地运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配合丰富的教具、模型、挂图从多个方位让学生感受三视图的形成原理。学生既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又提高了学习制图的兴趣。
  感性认识是空间想象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尽可能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比如我在讲三视图的形成时,首先要求学生建立起三投影面体系,上课前就布置作业:用一张硬纸自己折出展开的及空间的三个投影面,上课时选几个代表上讲台演示平面与空间三投影面的转换,把简单的长方体放在三投影面体系中讲述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边动手边演示总结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课堂中通过对模型、实物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树立空间骨架,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在看图时,由图想面、由面想体,反复进行图体的相互转换,学生在思维中储存的立体信息越多,空间思维能力就越强。
  
  练习画立体图有助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立体图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关键,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桥梁。而立体图最大的优点是直观,能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物体,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对初学者来说,因其知识结构的差距,几乎没有什么空间概念,但他们能凭借自己的直觉识别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针对这一特点,带领学生画基本体的立体图,进而画出棱柱体、圆锥体等基本体。教学中我发现,尤其是初中学习特别差的学生看着自己画的立体图会欣喜若狂,这时我会及时鼓励他们“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别人能学会的,你们也能学会”,“告别多年的好学生的桂冠会重新戴在你们的头上”等,他们会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这样通过线条的变化,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有所了解,初步树立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复杂的图形,通过对学生直观感觉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晦涩难懂,消除了对制图的畏难情绪。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空间概念,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一例多讲、举一反三。例如在讲组合视图时,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提下,从几个方面选择主视方向,画出同一物体的三视图,使学生从表面看起来不同的三视图却表达同一物体中得到启示、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或是从相同的主俯视图想象出多个物体的形状,或根据一三视图想象出物体后,对三视图做出适当的图线变化,让学生根据图线的变化想象出相应变化的物体。这样通过不同的例子举一反三,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空间想象的训练,深刻地理解图示原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强化训练
  
  看图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要看懂图形,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想、多练、多做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加大学生的习题量。我的教学证明,只要习题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是能够按质按量完成的。为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对每次作业都进行评议,对规范、清晰、准确等方面进行分类评比,将画得好的张贴在板报“学习园地”一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画得不好的学生,激励他们自觉努力,不断帮助他们,及时鼓励他们,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发扬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团结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总之,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坚持不懈、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头脑中树立起一座“空间骨架”,逐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