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徐 昆
从实习实训的要求看,“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向单一岗位,课程较少,用人单位参与度高,实习实训较容易安排;专业培养模式由于面向的是一类专业,与用人单位又有松散联系,实习实训也可以解决;行业培养模式面向的领域广泛,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实习实训种类繁多,安排最为困难。
从培养成本看,行业培养模式实训多,课程多,用人单位参与度低,职业证书考核多,所以培养成本最高;“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成本最低;专业培养模式介于两者之间。
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应面向就业的职业群,培养目标则应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素质的要求。“订单式”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较为简单,职业目标明确且单一,专业建设的目标面向一个领域或行业,较为广泛和复杂。所以,在行业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模式中,应有选择地在职业群中确定几个比较有吸引力和易于进行培养的专业和岗位确定培养目标,而不是面面俱到。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应当满足用人单位的经营方式、技术结构和服务规格。课程建设应体现专业建设目标,在上述三种培养模式中,行业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最为困难,由于面向的是职业群,岗位素质要求较多,课程建设较为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应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在专业选修模块中,应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将各专业领域的基础课程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繁杂的困难,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模块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始终是高职教育最难解决的问题,尽管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验室进行实训,但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实训要求,很多内容都要求学生走进社会,在现场学习。由于实验室建设需要较高的投入,而学校的教育经费又比较紧张,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校外对口的用人单位建立对口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对而言,“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习基地建设较为容易。
师资无论何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都很高,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资来源可以从多方面解决。首先,校内专职教师除应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外,还应具有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从业经历,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其次,还应从对口企业中聘请有关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特别是技能培训,通过专家,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行业法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等。
能力培养不能片面地将能力培养只看成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应该包括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除了应该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技能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即做一个有理想、会创新、善于学习、热爱生活的有较强适应能力与独立人格的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规格、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提高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要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复合的技能、全面的素质、较强的适应力、广阔的就业面,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这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企业参与的热情由于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单位人满为患。国家近几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用人单位的成本逐渐增加,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对学校抛出的“橄榄枝”并不热情。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对上述培养方式很感兴趣,但因无法预测未来几年的用人需求,也不敢贸然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导致学校很难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人力资源需求的衔接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劳动、人事用工信息相互沟通的机制,学校尚缺乏预测专业需求的有效途径,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系统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劳动、人事部门根据每一时期的就业情况定期发布各行业或专业的用工需求信息,帮助学校确定培训工种和专业。(2)学校应建立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定期联系的制度,将学校毕(结)业生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就业需求信息。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高职教育在层次上、人才素质标准与培养目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应该成为国家用人制度的核心,高职教育应更加突出就业导向,确立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各种有效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也只有当人力资源总量、结构、层次、素质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益。
作者简介:
徐昆(1962—),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商管理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