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历史》教材的看法和修订设想

作者:姜敏菁




  摘要: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国历史》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修订设想,有待同行们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关键词:中职;《中国历史》;修订设想
  
  当前,一股课程改革的热潮正在涌动。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市场的嬗变和就业的压力,进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教科书的改革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科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的,整套书包括《中国历史》(全一册)、《世界历史》(全一册)。本文主要就《中国历史》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教材在课文内容和课文辅助系统方面日臻完善
  
  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这使中职《中国历史》向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在课文内容的编排等方面也日臻完善,它的变化的确让人感到欢欣鼓舞。
  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有些历史教材只重视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即使涉及文化内容,也只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实际上,文化内容的教育很重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本《中国历史》着重讲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文化教育部分的讲述更为详尽,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而对政治、经济部分只作了一般概述。全书有关科技文化的内容占了60%,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内容占了74%。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历史,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讲授《中国历史》,充分发挥其重视文化内容的优势,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机会。
  重图、重补充文对历史教科书来说,图画尤其重要,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是直观性教材。《中国历史》就很重视图画,其中彩图23幅,种类有遗址、文物、建筑、绘画、科技等;插图291幅,有人物绘画、历史事件绘画、古建筑、历史人物、文物阵势图等,这其中又以文物和绘画最多。这些插图都是课文重点讲解的内容,平均每课有4.8幅。这些图画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帮助他们形成历史概念。在这本书中,补充文是由异体小号字印刷而成的。就其补充的知识内容而言,主要是对科技文化的补充、医学的补充、科技的补充、诗词的补充、历史人物和教育的补充。其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补充文有85个自然段、中国近代史有52个自然段、中国现代史有8个自然段。从中不难发现,这本教材的重点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上。通过这些补充文,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增加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减轻他们的课程负担。
  
  对教材进行修订的设想
  
  事物的发展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事物的两面性。新编教材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人提出一些初步的修订设想。
  适当增加现代史比例在中国近现代150多年的历史里,中国现代史就占了约1/3。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现代史的时间还要不断延长,而这段历史又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最直接。今天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昨天的继续。有时想要探求当今某些事情的原由,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中去寻找。因此,学习共和国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但在这本书中,现代史只占了13%,尤其是共和国的文化史比例更小,只有《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一章,也只提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党的十四大三件大事。建议教材应该适当地增加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
  适当补充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使历史更贴近生活社会生活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所以,想要了解现实社会生活,就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生活史。另一方面,在历史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那部分社会生活史,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而这本教科书在文化上的讲述也只是提到了文学、科技、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偶尔还涉及教育、体育。所以,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应该适当地增加社会生活、人口环境、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等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增加文献、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历史认识的依据就是史料。史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建筑碑刻等,另一类是文字资料,如法律、诏令、档案、契约、公私文件、历史著作等。把原始史料直接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历史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使他们初步了解什么是史料,怎样研究史料。在这本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资料,如《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商代甲骨文》、《马王堆彩绘帛画》、《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义和团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序》等,而文字资料较少,即使有,也绝大多数是著作的封面,至于著作里的文字史料,则根本没有涉及。建议不妨适当地增加一些文字史料,比如可以在《鸦片太平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第二节《思想和文化》中增加洪秀全的《原道觉世训》、《钦定前遗诏书批解》作为文献资料,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学会阅读、分析文献资料。
  吸收史学界的新成果时代在变,教学内容也应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应该尽可能地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如增加“根据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虢国墓地的新发现,把我国古代冶铁史推前到西周后期”和“根据1996年韩国发现的唐代负印刷的《无垢净先陀罗尼经》,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的年代推前100多年”两部分内容。
  适当增加一些旁注、表格、课后习题等课文辅助成分旁注、图表、课前提要、课后习题等都是课文的辅助系统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学生理解历史规律,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也能使教师更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更好地使用教科书。但是,本教材全书只有一个旁注:中国现代史部分第五章第二节《文学艺术和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这部分内容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一表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解放前后人均寿命的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关于图表问题,本教材中的图比较多,但是表格较少。全书只有16个表格,并且全部出现在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部分没有表格,而且表格的种类单一,只有统计表一种。所以,建议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一些表格、讽刺画、漫画等。习题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体操”,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本教科书却没有课后习题。历史习题是为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技能,发展历史思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服务的。在历史教科书建设史上,关于教科书是否应该有习题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争论。事实证明,缺乏习题的教科书不是科学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俗读物或历史学著作。
  更新观念,改变中职《中国历史》的编撰体例编撰体例是一种构架,是历史内容的组织形式,包括外部形式和内容结构两方面。这本教科书沿袭了这种单一的编撰体例。外部形式以编、章、节、目来组织史实,即全书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每部分以下又分章;内部结构则是中外历史分别编写,两者都是通史形式。章节体是历史著作的体例,但是作为教科书,这种体例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历史教科书是向学生普及历史知识的载体,必须经过教学论的加工,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历史材料进行选择、组织和表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接受。所以,不妨改革传统的章节体,尝试以“课”为单位组织史实,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要改革传统的中外历史分离的体例。从内部结构看,中职历史教科书沿袭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把中国史与外国史分开编写,割裂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历史。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对世界多元化的理解和认同,并且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各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中国史和世界史,所以,中职历史教科书不妨将中外历史合编,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情况,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环境的关系。
  以上只是本人在从事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完善的想法,在这里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国历史》课程究竟如何改革,还有待同行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林丙义,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