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作者:金为民 郑 敏




  摘要:高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探讨考试形式合理化、考试命题科学化与学业评价综合化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要办出一流的教育,就必须有一流的考试,这已为中外教育发展的史实所证明。高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考试方法、命题原则、试题类型与质量、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学生学业测评体系应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突破的重点之一。
  为了改变现状,使高职教育迅速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考试形式合理化
  
  必修课的考试基本考试原则:以闭卷考试为主(每学期考3~4门),开卷考试为辅(每学期考1~2门),采用笔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考试,评分以绝对评分法为主,相对评分法为辅。主要考试方法有:
  1.常规考试。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最终根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合并计算入档成绩。
  2.目标考试。将考试课程的内容结构、目标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分数结构与时限结构以及试卷样本于考前告知学生,使学生知道要考什么内容等。
  3.阶段考试。每个月或每个学习单元进行一次水平测试,学什么就考什么,考过的内容在以后的考核中不再重复,最终的学期成绩将每个月或每个单元的考试成绩加权平均即可得出。
  4.开卷考试。采用自由应答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考试时可以携带工具书、参考书、教科书、笔记等有关资料,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的考试基本考试原则:以随班开卷考试为主,限时闭卷考试为辅,采用小组讨论、提交读书笔记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在自定时间内组织考试,评分以相对评分法为主,绝对评分法为辅。主要考试方法有:
  1.重点(单项)考试。选修课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可适当减少卷面题量,通过一些典型题目,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项技能,突出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
  2.体会(总结)考试。选修课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考试时间内写出符合要求的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报告,或者以提交课后作业的形式替代本课程的考试。
  实践课程的考试对于实验实习时间达到两周以上的课程或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均应进行考核,并单独计算成绩。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的考核为主,注重对基本数据、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思路、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考试方法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抽签考试。当考试人数较多,需要完成某项技能或需要口试时,可采取随机挑选学生代表应试的方法,从每个小组挑选1~3名学生,让他们站在自己小组的前面,代表全组应试,检查他们所学知识是否全部掌握,所得成绩即为小组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做可以提高全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作品展示。凡经过学习、实践后完成的作品,可采用相应的评分方法给出评分,作为该门课程的结业成绩。
  3.现场操作。为加大专业课程实践考核的分值,考试内容应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考核,可进行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考试命题科学化
  
  考试命题的科学化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虽然高职教育学科门类繁多,课程特点不同,但科学化命题的基本原则应是共同的,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即考题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试题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难易度与区分度综合检测的原则。
  近年来,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了偏离正态(常态)分布的现象,出现了正偏态(人数集中在低分侧)与负偏态(人数集中在高分侧)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即考基础课时多数学生不及格,而考专业课时优良率占大部分。对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业成绩的正偏态分布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进取心,负偏态分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因此,应加强对试卷的信度、效度、难易度与区分度的分析,尤其是全校统考的课程,应使命题更切合实际,更科学,以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体应做到五个结合,即:(1)基础知识测试与创新能力测试相结合。试卷内容中应有创新的题型和内容,以此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笔答与实践能力测试相结合。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理科、体育及艺术类学科等,可增设实验操作与技能加试内容。(3)课内知识与第二课堂知识相结合。试题内容可适当选入一些科技前沿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题中应有探究类题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答题。(5)标准答案题型与参考答案题型相结合。可设置若干思维发散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与创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学业评价综合化
  
  在考试制度改革中,应着力建立科学、公正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变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传统做法。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全面的综合评价,除了对考试成绩采用积点法或加权平均法外,应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应对学生的创新、获奖、突出才能等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冒尖”,显示聪明才干。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评定可采用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力求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发展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多种多样,即使对同类考试成绩的评定,也有方法与计分制度的相异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评分法。这是一种按学生的成绩分布曲线确定学生在教学或考试中相对地位的方法,学生的成绩取决于标准的划分。
  2.绝对评分法。又称“标准参照评分法”或“客观标准评价法”,采用此种方法评定成绩,首先应建立统一明确的评分标准,然后根据学生答题的达标程度判定分数,这是现阶段国家监控的教育质量考试中普遍采用的评分方法。
  3.才能与成绩差异评分法。即根据学生成绩与其实际才能的差异程度大小评定分数,以检查学生潜能发挥的程度,判断学生在学习阶段前后的进步是否明显,十分刻苦努力者可得高分,不够努力者应得低分,目的在于敦促学生积极进取。
  4.个体差异评分法。将每个学生同科或同类考试前后阶段的成绩进行比较,看其进步情况如何,若有明显进步,无论当次考试成绩优劣,都给高分;若前后考试成绩变化不大,即使当次成绩好,也只能得低分。
  5.评语法。主要用于对不易量化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绩评定,通过与量化评分法相结合,力求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变化发展情况作出较全面的评价。此种方法的运用日渐广泛,但必须以教师高度的使命感、良好的思想素质与详尽的平时记录为前提。
  6.综合评分法。评定成绩时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程度、进步快慢、成就大小等因素,并对各因素作加权处理,再按比例合成总成绩。
  注重平时考核,成绩结构合理化应将平时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按不同权重综合计算,共同作为确定学生毕业考试成绩与毕业资格的依据。平时考核在指导课和实践课上完成,任课教师通过提问、讨论、作业、测验等方式考查学生,避免“一考定成败”。一般的成绩构成方式是:平时分占20%,课堂考勤分占20%,期中测试分占20%,期末考试分占40%,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考查出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总之,考试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是科学技术产生、发展与成熟的动力,因此,搞好高职教育的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梁其健,葛为民,等.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宇,等.职业资格考试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金为民(1960—),男,湖北新州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考试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