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职学生的考证需求分析
作者:陈 庆
关键词:高职;学生;考证
如今,日益加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考证培训市场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浙江省,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毕业生人数增加带来的压力,同时还要受到本科、研究生等更高学历水平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就业压力增加,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高职学生对考证的需求。因此,需要对高职学生的考证需求进行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证书类别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学校与社会上的考证种类和范围比起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加和丰富,各类考证大致分类如下:
在校学生能力测试这一类考证包括大学英语A级、B级、三级、四级、六级考试和大学计算机水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考试等。这类考试不仅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能反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水平,所以学生与学校都对此类考试非常热心和重视,以至于将这类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标准。
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包括国家执业资格、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这类考试由国家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认证机构一般为人事部考试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还有些是国务院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信息产业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等。由于此类考试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考证目标。
第三方认证(行业认证)这类考证项目是由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如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市场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等,这些组织开展的认证相对取证容易,同时培训方法与结构往往能抓住受训者的心理和企业的需求,对培训者的水平提高很有帮助。虽然高昂的认证考试费使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但还是能吸引一部分学生加入到认证的行列中。
国际认证考试目前得到国家认可与注册的国际认证机构不多,绝大多数国际认证机构都是由直接进入我国或由海外在中国的离岸公司操控的,权威性不高,但是有些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却形成了品牌知名度。如美国的ACI认证、中英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NVQ等。这类认证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需要具备较多的社会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因此,此类考证对于在校学生少有吸引力。
高职学生考证的现状
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证信息和机会,有必要对现阶段高职学生进行一个抽样调查,了解学生考证的现状。笔者随机发放了460余份问卷,回收431份,并对这些问卷进行了整理:
二、三年级学生的考证现状如图1所示,高职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相当多,几乎达到100%,这充分证明了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参加其他考证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但部分实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还是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图2所示,在对学生参加考证的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除了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外,没有参加其他考证的学生不足1/3,参加过一项考证的学生约1/3强,参加过两项及两项2以上考证的学生也有将近1/3。
一年级学生的考证需求状况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踏入大学的校门,参加考证的机会并不多。从得到的调查资料来看,新生的考证需求明显比二、三年级学生的考证需求旺盛,除了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都要求参加外,对于其他的职业资格考证,绝大多数的新生抱有相当大的热情,更有超过半数的新生愿意参加两种以上的证书考试,与二、三年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高职学生考证需求的分析
学校基础教学的要求促成了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考证需求。从笔者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参加最多同时也最积极的是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永远将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放在第一的位置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内,多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前提条件,这就使这两项考试成为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考证需求,从而在此方面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的成效也最明显。
职业准入制度增强了高职学生的考证需求。西方国家均在20世纪中叶全面实行了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了职业准入制度的建设。到2003年,我国人事部门已在23个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部门也明确规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到2006年,需要执业资格证书的行业已经增加到28个,覆盖了大部分职业,因此,职业资格证书成了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面对越来越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通行证”,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就能分配就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和今后的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在笔者调查的二、三年级学生的276份问卷中,有130人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占总数的47.1%,参加其他类职业资格考试(如报检员、报关员、物流员、营销员等)的有63人,占总数的22.8%。从数据上看,现在的高职学生已充分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其就业的巨大作用,正积极地投入到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与认证中,虽然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数量、比例与积极性上都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增加了学生对考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考证的盲目性。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与社会上人才需求矛盾的加剧,就业危机不断加大。作为面对危机的主体,众多大学生已失去了自己既定的方向,特别是高职学生,不仅要面对高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同时还要受到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的冲击。如图3所示,短短4年,毕业学生人数增加了3倍有余。《中国青年报》曾作过关于就业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加调查,结果发现,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77.5%的学生在找工作期间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知,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为了增加毕业求职成功的筹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证并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有7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谋取理想的职业”,只有不足1成的学生“期望在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市场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就业的质量成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在校学习要承受来自家庭和学校双方面的压力。为了使自己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部分高职学生把考证当成了自己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冷门”专业的学生因忙于考证而荒废学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最近一份有关校园生活的调查显示,在部分大学中已经出现“逃课一族”,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以上,而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大多在50%左右。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较严,虽然逃课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在上课时看其他考证材料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考证的需求日益高涨的同时,部分学生的考证带有明显的盲目性。笔者调查发现,约63%的学生缺乏考证目标,约25%的学生有目标但不甚明确,只有12%的学生在选择考证项目时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能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大量盲目考证的学生既不结合自己的专业,也不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最后所考的证书一点实用性都没有。由于就业竞争激烈,考了证书能从事相应职业的学生约占30%,也就是说70%的学生拿到证书后依然要“望证兴叹”。这样的考证经历不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知识积累,相反,过多的各类证书考试往往会使自己失去应有的专业知识,得不偿失。
学习兴趣的丧失导致考证的“零需求”。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导致在高职阶段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缺乏明确的目标。当然对考证也就没有任何需求,无论外界如何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仍然无动于衷。根据笔者的调查,这类学生占高职生总数的5%~10%。
对学生的考证需求加以分析,有助于学校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合理地参加考证,少走弯路,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计划,将考证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宋红岩,王克.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J].教育与职业,2003,(6).
[2]沧浪.职业生涯设计:考证的先决条件[J].教育与职业,2004,(8).
[3]王丽华.技能训练与考证并行的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