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能力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许秀林 董杨琴 黄 伟




  摘要:根据高职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同定位,专业基础课在注重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应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便实现与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因此,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能力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能力点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高职专业课已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并且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对高职专业基础课进行定位与改革,使其与新型专业课相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与数据结构》建设案例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即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必须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
  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虽然都注重能力培养,但各有侧重。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侧重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工具或仪器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分阶段的单项能力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习惯等。专业课主要侧重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与高级技能,即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能力。此外,专业基础课的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服务于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培养,前者应为后者的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考虑以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与特殊性的要求,应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同时能力培养又是学习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改革措施,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仍是普教本科课程的简写本,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显然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将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为了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对接,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切入点。所谓能力点即根据岗位综合能力分解的能力单元,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转换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能力点与知识点是同步设计的。具体地说,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与识记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点要求学生掌握与熟练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也有识记和掌握等方面的要求,但没有明确设计能力点并根据能力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新的突破。首先,能力点的引入体现了根据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的基本思想。能力点是由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而来的,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与明细化,可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渗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能力点的引入能更有效地落实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于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存在广泛的争议,难以把握,但若以能力点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知识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知识点的集合即体现为必需和够用。再次,能力点的引入可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上无缝衔接。高职专业课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能力点显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接口,能力点的训练可为专业课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具体实践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由《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根据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目标,C语言不着重讲语法,而是介绍C语言的编程知识和编程规范;数据结构不着重讲数据结构知识,而是介绍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实现任务的编程。因此,课程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该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引入能力点的概念,并结合知识点进行能力点的设计。
  通过能力解构生成能力点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工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编程能力也随之分解为五种单项能力,即调试程序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今后就业岗位的特点,该课程着重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这三种单项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点。具体能力点包括:(1)读源程序,给出一组输入数据,写出程序(手工)运行过程和结果;(2)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程序,写出程序(计算机)运行结果;(3)给源程序加上注释;(4)根据流程图编写源程序并上机调试等等。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基本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内容整合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学内容是能力点的载体,为了构建能力点,《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删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内容重叠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程序设计篇、数据结构基础篇与数据结构提高篇。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细分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见表2,其中教学要求代号的含义见表3)。在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后,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以此实现知识点教学和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
  
  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能力点训练在编排课程内容时,《C语言与数据结构》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每章设计一个应用任务,并由此引出解决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在每章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内容、任务分析、任务流程图、任务源程序、任务程序结构等。比如,讲到数组和链表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栈和队列时,以学生就餐排队的模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图的应用时,以旅游景点的管理作为应用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知识;二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是强化能力点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试点改革课程,以能力点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集中反映该成果的教材已于2005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6年,《C语言与数据结构》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