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平面连杆机构中“死点”的巧妙讲解

作者:许根祥




  摘要:“死点”是平面连杆机构的重要工作特性之一,学生理解和掌握有难度,通过建立、演示、再现、强化“死点”表象,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并适度拓宽教材,可以将“死点”讲活。
  关键词:平面连杆机构;死点
  
  在平面连杆机构中,当机构处于连杆与从动曲柄共线的两个位置时,会出现传动角γ=0°,压力角α=90°的情况。主动件通过连杆作用于从动件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不能使从动件转动,我们把此位置称为“死点”,它是平面连杆机构的重要工作特性之一。中职各类《机械基础》教材大纲大都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用简短的几行文字,进行分析、说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对“死点”这一内容,仅仅照本宣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有难度,要顺利地渡过这一难关,需要一个将“死点”活讲的过程。
  
  联系现实生活,建立“死点”印象
  
  现实生活是学习的起点。平面连杆机构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规律,构建模型。
  连杆机构“死点”的工作特性是抽象的,需要一个“死点”表象建立的过程。结合家用缝纫机,分析曲柄摇杆机构在其脚踏板机构中的典型应用,既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为后面表象的建立埋下伏笔。
  挖掘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可以建立“死点”表象。初用缝纫机者,大都会出现踏不动或正反转不定现象。阐明“产生这种卡死或运动不定”现象的原因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中“死点”对传动的影响,学生关于“死点”的表象也就随之建立。
  
  演示再现过程,强化“死点”现象
    
  前面学生形成“死点”表象是教师通过语言和文字叙述,经过学生的想象回忆而建立的,这种表象是肤浅的。教育学理论认为,表象愈完整、愈清晰,学生就愈能顺利、正确地形成科学的概念。因此,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实物模型,再现“死点”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予以指导,可以使学生已建立的“死点”表象进一步清晰、完整。为此,笔者作了如下演示:
  1.如图1,演示曲柄AB为主动件,摇杆CD为从动件的机构运动,观察有无“卡死”或“运动不确定”现象。
  2.如图2,演示摇杆CD为主动件,曲柄AB为从动件的机构运动,观察有无“卡死”或“运动不确定”现象。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只有当曲柄摇杆机构的摇杆CD为主动件,曲柄AB为从动件才会出现“卡死”现象,即“死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卡死”现象总是发生在连杆与从动件的位置,因此学生对“死点”的表象变得深刻、具体、完整。
  
  探究总结规律,构建“死点”机构
  
  仅仅帮助学生揭示曲柄摇杆机构“死点”的表象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死点”形成的原因,总结出规律,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为此,笔者和学生共同进行了下列活动:
  1.从简图出发,分析原因。如图3的受力分析,不难发现,当从动件曲柄AB与连杆CD共线时,从动件B点的受力P的方向通过铰链A点,作用力P不能产生推动AB转动的力矩。因此出现“卡死”现象而形成“死点”。
  
  2.从原因出发,总结规律。四杆机构中是否存在着“死点”,取决于从动件与连杆有无共线位置。从而找出、分析“死点”的存在,确定“死点”位置的捷径,为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从规律出发,指导实践。对于传动机构来讲,“死点”是不利的,如利用惯性通过“死点”等。在缝纫机脚踏板机构中,从动曲柄轴上安装了兼有飞轮作用的大带轮,可利用惯性通过“死点”。而在工程实践中,常利用“死点”来实现特定的工作要求。如飞机的起落架机构,在机轮放下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使降落更加安全可靠等等。
  
  适度拓宽教材,升华“死点”内涵
  
  机构运动中从动件与连杆有无共线位置的规律,是在对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分析获得的,对四杆机构的“死点”特点研究,无疑有指导意义,但以此规律对含有移动副的平面连杆机构以及一些复杂机构进行“死点”分析,有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笔者补充讲解了影响机构传动性能的“压力角”和“传动角”两个参数,认为补充讲解这两个参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1.初步给出压力角和传动角的定义,有利于后续机构(诸如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的受力分析和传动性能的研究。
  2.分析得出“死点”即机构处于压力角等于90°(传动角为0°)位置的定义,有助于学生对复杂机构“死点”工作特性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只有把“死水”变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才能够使甘甜清透的泉水不断涌出。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霍振生.机械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曾宗福.机械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周家泽.机械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许根祥(1974—),江苏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国家级数控考评员,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