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

作者:吕伟成




  摘要: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更需借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的优化工作,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
  
  课程优化的背景
  
  社会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积极认可,使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必须和社会需求挂钩。
  酒店行业背景我国的旅游与酒店行业对外开放较早,是最早接触西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行业之一。1982年成立并对外迎宾的北京建国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此后国际酒店集团纷纷入驻中国酒店市场。目前,已进入我国酒店业市场的跨国饭店集团有圣达特公司、洲际酒店有限公司、万豪国际公司、雅高集团、喜达屋国际酒店及度假村集团、希尔顿国际集团、凯悦饭店/凯悦国际集团等。这些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后表现出来的经营理念、品牌、服务意识、经营管理技巧与方法、现代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多数酒店尚未使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GDS全球预定系统),不仅值得我国酒店业同行学习,也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提出了挑战。
  
  课程优化的思路与实践
  
  “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课程设置结构新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的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所需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关键在于科学设置课程,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变化,借鉴前人课程研究的成果,我院实行了“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新模式。(1)“宽基础”是指着眼于将来,让学生在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时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这里需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例如,在具体实施时,我院首先立足于江苏及苏州的大旅游发展战略,课程设置不仅针对酒店类,还包括文化类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法律、政治、计算机基础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公共专业基础课(或职业群基础课)涉及面较广,包括导游类、商贸类、接待礼仪、财务类、中国菜肴与营养等相关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给学生宽广的知识结构,为以后转岗打基础;专业基础课包括酒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接待礼仪、酒店英语、酒店营销、酒店康乐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包括酒店前厅接待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中英文口头表达及书写技能等,这一类课程主要是针对现在酒店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2)“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的需要而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业技能为主,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实际是根据国家、地区酒店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考虑到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情况,我院设置了相应的导游类课程模块、旅游接待与礼仪模块、旅游外语模块、旅游规划与景点设计模块、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酒店营销与财务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3)“多方向”是在前一两年打基础,在旅游专业大范围内进行公共文化课、公共专业基础课、适度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形体与礼仪训练、模拟导游训练、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训练等,打好扎实的职业素质基础。(4)“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的个体人格,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我们相应地安排了体育与健康、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自主的创新意识及终身发展能力。
  做好专业剖析,编制职业能力项目细分表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实践应用性强且实际变化复杂的学科特点,因此,应当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并与国家职业鉴定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我院酒店管理教研室在分析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职业鉴定的标准,编制了职业能力项目细分表,并根据职业能力项目细分表设置相应的课程。
  课程的优化及优化的形式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因此,在考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根据酒店职业技能要求和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状况,要求及时把握前沿信息,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和应达到的等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科目课程,开发重点课程,我院先后对十多门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与优化,改革后形成了“酒店管理基础”、“饭店服务基本技能”、“酒店英语”、“酒店营销与财务管理”、“导游基础”等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课程优化的目的是解决相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单课课时数合理投放,保证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课时数,增加专业技能实训的课时数。其次,课程优化既要重视酒店专业基础理论,又要重视技能实训教学。以此为前提,教学优化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基础理论课程综合优化、实践模拟分析优化、情境课程设计、小论文撰写、组织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各门优化改革课程在开学初就要求制定出课程优化方案,由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审核,确定实施办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训、考核等环节。如“酒店服务”和“酒店前厅礼仪接待”等课程,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案例分析、情景分析内容,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与专业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有针对性,可以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改革与优化应本着突出思考型、分析型、应用型、技能型、综合能力型的宗旨,从各门课程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优化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解放思想,树立全局观念
  
  课程结构优化是一个整体行为,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无论哪个专业都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体现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的生产需要更多的是宽专多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智能性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学生就业不可能是从一而终,要让学生有转岗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适当减少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实践实训课程,加大文化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优化整合后的知识面广量大,尤其是备课量增加,原来一门课一学期可上60学时,现在可能只有40学时左右,内容压缩了,尤其是一些相关联的课程的重复部分被压缩、整合,同时不断加进新技术、新知识,淘汰了过时的内容,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求宽、求新、求精成为整合优化的根本目的。例如,旅游概论、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课程优化整合后总课时数下降了近一半,但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如果教师不能解放思想,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专业发展的整体利益,课程优化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蔡清尊.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及教学质量管理评估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吕伟成(1968—),江苏镇江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学院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主持人,学院2005~2006年度重点教改项目——酒店管理专业教改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