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语文口语技能训练

作者:许宜平




  摘要:目前高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口语训练方式单一、内容狭窄、效果不明显,创造性地将新闻评论模式移植进课堂,可以为文秘专业的口语训练开辟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孟非;新闻评论式;口语训练
  
  文秘专业口语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是借助语言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口语交流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国家和地方编写了一系列的高职教材,其中也特别强调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应该说,文秘专业是职业学校中对口语要求最高的专业之一。然而,通过对本校文秘专业在校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却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十分令人担忧。在口语训练课上,许多学生不敢说,害怕说错了会惹人笑话。有的虽然能说,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却表达不清楚,说了半天,不知所云。学生之所以不愿表达、不会表达,其原因不外乎教师认识有片面性。以朗读代替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机械、单一,训练的内容狭窄,评价的方法缺乏激励性,使学生对口语训练不感兴趣,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切实提高训练效果的口语训练方法就显得极为迫切。
  
  对“孟非式”新闻评论的思考
  
  2002年,一档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卫视城市频道悄然诞生了,主持人孟非最具特色的是他犀利而不乏幽默、质朴而不失个性的新闻评说风格,语调抑扬顿挫,节奏起伏跌宕。“孟非式”的评说贯穿栏目始终,尤其在《孟非读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综合运用(手势及表情)形成孟非人际传播的强势效应。在央视索福瑞的最新收视调查中,《南京零距离》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视新闻栏目”之一。笔者在班级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非常喜爱并经常收看该节目,因此产生了将评论式口语训练模式搬进课堂的构想,并且在本学期付诸实践,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将“孟非式”评论风格“搬”进课堂,不是简单的照搬照用,如果不分析具体情况而机械照搬,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收不到任何成效。
  首先必须研究评论节目的制作流程。《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名气很大的新闻节目,其“后台”的制作人员数量和水平是相当可观的。包括评论对象的选取、材料的整理和剪辑、评论角度的确立以及舆论导向的定位等等都是经过大量的事先准备,反复讨论,精心策划而后才跟观众见面的。这些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协调工作。也就是说,观众最后看到主持人在屏幕上的侃侃而谈,与其幕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条件或能力都是单个学生所不具备的。简单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近期的报刊上独自搜集评论对象,找出报道中的漏洞加以反驳,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就学生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而言,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为了把这种训练模式顺利地运用于实践,提高效率,必须注意事先做灵活的处理和调整,对整个评论流程进行分解。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从搜集材料到评论的整个流程,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项新闻评论,小组内部自由分工,由一个学生担任评论,称为“评论员”,其余学生负责收集整理评论对象,确立评论角度,草拟评论提纲,把原来繁重的工作分散开来。这样,不仅减轻了整个过程的难度,而且也节约了时间,缩短了训练周期,提高了效率,同时还锻炼了小组内部的协作能力。
  另外,对学生评论的深度、观点的科学性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在最初的训练阶段也不宜做过高要求,应给学生一个适应阶段,随着训练的深入,根据训练的成效,这些要求可以逐步提高。
  
  具体措施
  
  动员阶段因为这种训练模式不同于以往演讲式口语训练,形式新颖,而且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闻节目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的训练热情高涨,口语训练最令人头疼的学生无热情、无兴趣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准备材料阶段这是口语训练的前提。我采用的是“评论式”口语训练,既然是评论,就要有评论的对象。要求学生从近期的报刊杂志中找出他们认为存在片面或者是错误观点和看法的报道,加以评述、批判、反驳,指出其片面或错误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但让学生从仅有的本地几家发行量大的报刊中找到有价值的评论对象,还是不容易做到的,为了降低搜集材料的难度,笔者放宽了搜集材料的范围,允许学生在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上搜找评论对象,这样一来,搜集评论对象的工作很快就顺利完成了。
  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训练实效得以实现的环节。一般是采用小组“评论员”逐一上讲台发表评论的方法。为了达到预计效果,实际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求所有评论材料必须投影到屏幕上,网络新闻须将相关报道的网页投影到屏幕上,给其他同学以直观感受,增强评论的气氛,营造评论情境,同时也保证材料来源的真实可查;其次要特别强调对评论对象的复述要清晰、简洁,准确地对材料进行复述,使全体学生能清楚评论人所评述材料的大致内容,从而能够参与思考。(2)复述之后,评论正式开始。“评论员”先要指出材料观点的合理部分,再指出材料中片面或是错误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的理由,表明立场。可以联系实际,以摆事实、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修正或完善原材料。整个过程可以要求评论者适当运用非符号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等),以增强表达效果。(3)设立互动环节。即在某一小组的评论结束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对评论内容提出质疑,并请“评论员”当场回答质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评论者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4)评价环节。教师从选材、语言表达、肢体语言与表情、观点及论述过程等几个方面做出综合点评和等级评价,尤其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励学生不断完善。
  此项训练一个月进行一次为宜,本学期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带的两个班级已经顺利地进行了三轮训练,收效显著。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训练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学生小组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随着训练的深入,而且学生的训练热情有增无减,往往一轮训练结束以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着手准备下一轮的材料了。
  “评论式”口语训练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实践表明,它确实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且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当然,“评论式”口语训练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评论时间过长、评论不深入、评论观点片面、材料选取不当、离题等等。但只要继续深入研究,克服不足,发挥长处,这种模式完全可以作为口语训练的固定模式加以推广。
  
  作者简介:
  许宜平(1975—),男,2000年毕业于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文秘系助理讲师,同时为学校文秘专业课程改革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