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黄炎培的职教方针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作者:赵东明




  摘要:通过对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方针的分析、概括,探讨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社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化;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正式确立法律地位起至今,发展迅速。特别是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后,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在此期间,高职教育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日渐明显。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方针
  
  早在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终身奋斗不懈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从教育救国、实业教国、教育兴国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出发,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先生强调教育与职业相沟通、学校与社会相沟通。1913年,他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提出了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号召“要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提倡改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教学切于实用,并倡导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社会化的办学方针。1914年,他在《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中又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社会”。可以看出,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就意识到要把社会化作为职业教学的办学方针。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先生总结了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这种“大职业教育主义”,其实质是黄炎培社会化办学思想的升华,标志着其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思想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社会化正是黄炎培先生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根据时代要求确定的、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所谓社会化,就是“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黄炎培先生所说的“职业学校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费得则死’”所指为何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它包括办学宗旨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社会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劳动技能外,还要在精神和智能方面,适合社会的需要;学制社会化——职业学校的学习程度和年限,完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来设定,一般时间宜短不宜长,专业则完全“听人自择”,以“务求合于地方状况与来志愿”;教职人员社会化——聘请教员时应充分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尽量聘请经验丰富的人员。另外,职业学校的校长除了要具有热诚、学历、德行和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社会活动能力。“职业学校校长资格所最不宜的,怕就是富有孤独性的书呆子”。黄炎培先生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职业教育尤其如此。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他把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全部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以完全适应社会需要为原则。早在1917年5月,黄炎培先生就曾联络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组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了《宣言书》,制定了社章。在他的倡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集会,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征求意见,以改进工作。他说:“办职业教育是绝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所以职业教育,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黄炎培先生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这是因为他看到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紧密、更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情况
  
  (一)理论依据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其他类型教育都具备的一般属性——以培养社会性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即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它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密切相连。职业教育的一般属性也可以称作自然性。自然性隐含于教育内部,直接指向教育规律;特殊属性也可以称作社会性,即教育的社会化特征,指向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社会性指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贴近社会,其社会化指的是服务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深刻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功能,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所应发展和获取的资源类型。社会化代表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不进行社会化就意味着与外界的割裂,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局限。这种互动主要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并通过社会化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生态适应关系。
  (二)社会化的策略
  建立多元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职业教育事关国民生计,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它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应该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建立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混合型所有制办学体制。首先,要鼓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职业教育集团,走股份合作化、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如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本地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等知名复转企业,组建了宁波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次,在继续办好现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上,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自觉接受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开展实习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职教对象的服务本领。再次,要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审批、办学资金筹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最后,还要努力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办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近年来,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仍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这一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低于15%的学校占了41.1%,甚至有130所学校无“双师型”教师。要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专业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直以来,传统的教育体制所培养的教师缺乏必需的实际工作经验,直接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又缺乏教师的基本素质。有些教师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双师”水平,却很难与时俱进,使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协调发展。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参与,才能得到解决。
  要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功能必然从单一的培养专门人才逐步走向多元化。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未能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还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更谈不上在若干领域内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而这些又反过来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各类就业和创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技术服务、对口支援等工作,特别是要围绕国家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实现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工作,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全民。比如吉林省双辽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服务上做文章,在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做出了贡献。
  建立社会化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把政府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分开,使其职责分明,将职业技能鉴定所建立在职业技术学校内,并且实施第三方(政府授权的独立鉴定考核机构)认证制度。我国行业协会不发达,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第三方认证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在职业院校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过渡。要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国家考试制度的范畴,依法管理,政府提供无偿服务,让劳动者将职业资格证书视作劳动与就业前的一种需求和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赵丽萍.浅析黄炎培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7).
  [3]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作者简介:
  赵东明(197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