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金融类高职院校“银行基层一线”培养目标的思考

作者:赵振华




  摘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指引下,金融类高职院校确立了“银行基层一线”的人才培养目标。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混业发展趋势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变,对“银行基层一线”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类;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指导下,金融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银行基层一线”。在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模式下,“银行基层一线”人员主要包括银行柜台员工及银行客户经理(银行一线商务人员)。
  随着国际银行业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变,业务经营方式和渠道已经由传统的柜台办理模式转变为柜台、网络与客户服务中心并举的业务办理模式,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对“银行基层一线”涵义的理解和实践需要重新思考。另外,随着我国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意识的逐步加强,金融知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商业银行各工作岗位体现一定专业特性的员工,仅仅具备普及性金融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专业理财业务、设立理财中心的形势下,银行员工的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这也是对“银行基层一线”员工的要求。
  为此,重新认识金融类高职院校“银行基层一线”的培养目标,是符合高职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定位的,也是适应现代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产学研结合”的需要。
  
  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与人才需求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通信技术的引入,使金融业进入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金融信息的处理速度,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尤其是电子资金转移系统的推广,利用通讯卫星传递信息、调度资金,几乎使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更为迅速而且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经营与管理,通过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与全球的银行电脑网络将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连为一体,借助电脑网络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网络化。商业银行业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银行传统业务处理电子化,建立了柜员联机系统,对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往来银行的交易实行电子化处理,尽量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降低银行的运行成本。第二阶段是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出现,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销售)渠道,数据趋于集中、处理趋于统一、系统趋于开放。
  银行柜员的转型银行业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使得业务办理方式呈多元化,柜台、自助、电子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办理方式相结合,对传统银行柜员的需求产生了冲击,新的业务处理岗位开始出现。如从渣打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看,该行交易(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助设备;二是电话银行;三是网上银行;四是分支机构(即营业网点理财顾问、客户服务经理等人员)。通过不同渠道实现的产品销售情况如下:ATM等自助设备完成的交易占50%;电话银行完成的交易达27%;网上银行完成的交易达8%;分支机构完成的交易为15%。在国外,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渠道,近年来大规模发展起来,显现了强大的服务功能。目前,国外储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中,平均每个银行有4个客户服务中心,每个客户服务中心的人员规模在800人左右。位居世界前20名的大型银行中,平均每个银行有10个客户服务中心,最多的达15个,平均每个银行的人员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客户服务中心服务方式在一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占全行交易量的50%左右,成为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主渠道。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不需要“基层一线”的操作员了,而是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转型。如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出现了为客户提供业务介绍与咨询的“网络导购员”和懂得电子银行业务的新型“银行柜员”;电话银行的出现则要求银行配备大量的“基层一线”话务员。
  
  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与人才需求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综合化:跨行业的交叉业务创新当前,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日益全能化,银行、证券、保险综合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时代呼唤着、激励着银行业的综合经营。对我国银行业而言,加入WTO必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银行业的全面对接,我国银行业开展与其他金融领域之间的综合经营是一个必然趋势。事实上,银行综合化经营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已经存在。首先,商业银行不断开展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一是面向一般客户的消费类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在消费领域内推出更多的银行卡和个人消费贷款之间与各种个人账户之间的混合性、复合性产品,支持在住房信贷领域扩大非传统性住房抵押贷款,特别是还本付息灵活的服务满足了广大公众的需求。二是在传统银行柜台营业的基础上纷纷成立理财中心,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理财服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工具。银行帮助个人和企业理财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时尚。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银证、银保、基金等业务领域的交叉销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开展了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工作,目前,三家基金管理公司都发行了基金,每家首只基金资金募集规模都超过了40亿元,平均募集规模达到51.14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2005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人分别发行了两笔资产支持证券。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向其他行业的渗透。再次,为提高人民币增值业务的比重,我国商业银行自主开展了人民币衍生产品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作为国内相对规范并具有一定衍生产品交易经验的参与者,在衍生产品市场中承担着交易商与做市商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与规模。
  对银行员工专业能力的升级和复合性要求商业银行综合化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扩展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衍生产品业务等各个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员工呈高级化的趋势,对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懂得大众化、普及性的金融知识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需要。特别是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理财中心,代客理财、提供理财咨询已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一领域需要大量的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金融理财规划师。2005年,我国开始引入金融规划师的培训与考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填补国内金融规划师的缺口。在这种趋势下,金融类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学生的金融技术含量,针对金融业高级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初级金融规划师,并应逐步增加高级金融教学,如银行新产品开发、金融工程、个人金融理财、公司金融、投资规划等。另外,商业银行的业务推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迁,“服务立行”理念的推行,客户经理制的采用,改变了传统的“多对一”的服务方式,转向了“一对一”的服务。在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银行类产品的情况下,面向客户和市场的客户经理岗位要求银行员工具备复合性能力。
  
  产业金融发展与人才需求
  
  金融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其他非金融行业已开始运用金融手段为自己谋求重要的资金支持,在国外“产业金融化”的进程由来已久。产业金融即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产业实体和实体群投资于与自身产业实体发展相适应的金融领域,从而形成产业与金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组织体系。产业金融平台的构建,是产业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房地产金融、汽车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金融业向其他非金融行业的渗透已开始出现。这些“产业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对既懂得具体产业知识,又熟悉金融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金融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人才需求的转变——传统柜员的转型、高级化和复合型,金融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转变。对“银行基层一线”的内涵应该重新审视,仅仅局限于“银行柜员”是狭隘的,对“银行基层一线”的理解需要深化,如大规模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产生以来出现的客服话务员的需求,在传统营业柜台设置的基础上建设理财中心带来的高级别银行理财师的出现等等。或许马上实施金融类高职院校培养方向的转变是仓促的,不合时宜的,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然会相应地发生转型,金融类高职院校应该大力跟踪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调研,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2]庞瑞江.国内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金融电脑,2005,(11).
  [3]何佳.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J].浙江金融,2006,(6).
  [4]卢自愿.电子网络化对商业银行客户与市场的影响[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作者简介:
  赵振华(1979—),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