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 健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道德社会化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①高职阶段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高职生通过道德社会化可以获得对其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态度、道德能力、道德行为等。
德育在高职生道德
社会化中作用的表现
高职院校德育是高职生获取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体系要素、结构、运行机制以及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主观反映,包括道德理解、道德判断、道德比较和道德评价等内容。道德认知是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方面,一定的道德认知是人们从事道德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道德体系的成员,为了参与共同的道德生活,从事道德活动,都必须首先学习和领会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知识,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高职院校德育应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高职生传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系统的、科学的道德知识,并促使高职生通过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所获得的道德信息,逐渐形成全面而完善的道德认知结构。
高职院校德育是促进高职生形成正确道德态度的重要渠道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对客观道德世界有无正确而积极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其道德社会化能否顺利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高职生进行德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体系,激发和升华高职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其发展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确定崇高科学的道德理想。许多人对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态度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或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忽视。有的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智育,仅限于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着眼于提高认识,而未能发挥德育在促进高职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分析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时,提出德育在道德态度这一领域内的特殊功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高职院校德育是培养高职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德育对高职生道德能力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培养高职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高职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各种道德现象和事实进行感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道德知识分析具体情境和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第二,可以培养高职生的道德决策能力。道德决策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确定道德行动策略的能力,包括明确道德问题的能力,即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确认道德途径的能力,即衡量何种道德途径最具道德价值以及分析采取某种途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能力;道德决策应变的能力,即做出道德决策后,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对原来的方案进行追踪修正的能力。
高职院校德育是规范调控高职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高职生的道德行为是其道德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外部表现,是高职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化。高职院校德育对高职生个体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催发高职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即当高职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处于沉寂状态时,德育会在相应的层面上有效地要求或敦促高职生个体唤醒自己的道德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活动中去。第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高职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可以限定高职生个体道德行为的特征、规则、准允的程度、违规的制约等,内在地控制高职生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能的“失范”,有效地调节高职生道德行为的强与弱、正常与非正常的状态。
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作用的特点
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从教育者来看,教育者不仅包括学校专职的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德育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全校教职员工乃至于校外的成年人,他们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从教育方式来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德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以德育理论课为主,其他课程渗透的教学体系,同时创设完善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大范围、多渠道的道德素质渗透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高职院校向高职生灌输的主导道德文化是人们关于道德生活、道德规范、道德关系的总和,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道德现象的思想体系。凡此种种,都表明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统性特征。
可控性可控性是高职院校德育区别于其他高职生道德社会化渠道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德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做出选择,加以调节,创设出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健康发展。德育既可以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教育高职生,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对高职生的影响和腐蚀,还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周围环境及家庭的影响纳入德育的轨道。
正面性所谓正面性是指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德育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正面性是高职院校德育区别于其他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德育过程中,应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高职生通过一系列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引导性高职院校德育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引导。德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高职生自身的需要制定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引导高职生道德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内容引导。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引导高职生道德社会化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发挥引导作用。四是活动引导。任何教育活动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都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这些活动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都具有引导作用。
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作用的途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主渠道。德育课堂教学作用于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是德育理论课,德育理论课教学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高职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高职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教师影响教师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教学方法、道德态度等都会影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教师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指导者,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决定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制约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影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方向。其次,教师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高职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群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②校园文化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具有多种作用。首先,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在校园内建立高度和谐的群体氛围,并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形中在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趋同于群体的道德文化,从而实现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其次,校园文化具有道德实践锻炼的作用。高职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提高各种道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即高职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操作与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职生可以在校园内参与学校的各项道德文化活动,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高职生可以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增长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道德意识与道德精神。
注释: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王小锡,王建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7.
作者简介:
王健(197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