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校企合作的探索与体会
作者:田泽兴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办学模式;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主,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无法直接把知与用、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必须采用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在职业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在开设数控车工、焊工等专业的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中心,实行校企合作,对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背景
我校在对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和调查反馈中发现,学习内容及实习设备落后,使得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能力较差,造成就业的障碍。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但岗位技能不突出,现场生产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管理、安全等企业理念差,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提高,影响了工厂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希望得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到工厂就能顶岗。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找到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对农业经济类文、理科专业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实力,但工科专业在实习设备、实习材料上数百万元的投入成为重大开支,现有的专业教师数量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企业里品种齐全的设备、工程师和技师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有效的教学资源。
利用区位优势,校企合作
我校地处洛阳,洛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大、中型企业有百余家。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工人。众多的工厂企业,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我校正与中国一拖(洛阳)叉车厂合作办学,把实习车间建在叉车厂内,形成了校内教室和校外工厂两个课堂,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签订协议,构建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建立可靠的组织保证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由工厂领导及学校领导组成的合作办学领导小组。我校设立了机电科,负责与企业的联系协调、学生的教学组织以及实习管理、教学计划的编制与课程设置。工厂由人力资源部部长具体负责设备、实习教师的配备、实习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动手能力,工厂腾出了两个车间,抽调数台普通车床和焊机,组成一个专供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车工实习车间和一个焊工实习车间。学校出资200多万元购买的数控车床放在工厂,用于学生实习,学生不用时工厂用于生产加工。学生还可以利用工厂的数控切割机、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学习操作。这样,学校节约了购买设备的大量资金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技师任教,搞好专业课教学人力资源部安排企业的优秀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工程师担任车工工艺课和焊工工艺课的理论教师。他们既懂理论,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既能指导学生实习,又能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他们在上岗之前,由学校发聘书,并要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生产实习教学法等教育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持证上岗。聘请的教师,除了享受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学校再给予一定的补贴。
利用企业优势为学校培训教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我校实习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上述要求有较大距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方面的优势,挑选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进修。选送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有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实习的经验。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有的先当学生、当工人,进行技能训练,有的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提高训练,要求他们在技能上达到高级工水平,待参加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后,方能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双元制”教学,深层次合作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教学方案,制定了“双元制”教学模式:由学校完成理论教学,由企业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及生产实践教学。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由双方共同制定,具体的做法是:(1)调整教学计划。以够用为度为原则,减少文化课,保证专业课,突出实习课。把3年的时间按“2+1”分配,即前2年在校,后1年预分配到企业顶岗实习。在总体上使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1∶2,突出了技能培训。(2)师傅带徒弟,工学结合。学生两周在学校学习理论,两周在工厂车间实习。实习期间,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后,安排到企业的生产车间顶岗实习,轮流进入企业的生产车间参加企业化生产。一名师傅配备一名学生,这名师傅就是学生参加生产期间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既学本领练技能,又出产品,依据产品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选材、设计工艺、制作工装、加工、检验等全程项目实训。结合车间岗位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交替上岗,实行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轮换,形成岗位不动、学生流动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3)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每年的3~6月份是叉车厂生产繁忙季节,我校抽调大量学生到生产车间参加生产,独立顶岗,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为工厂解决燃眉之急。在此期间,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和安全、劳动纪律检查,定期给学生讲解工艺知识。由于学生给工厂创造了价值,工厂每月给学生发放500元左右的工资作为回报,减轻了家庭负担,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此外,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期间,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一些个体企业的生产,完成所承揽的生产任务,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边打工边学习,在挣到工资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和专业信念。
改革考试办法,校企共同把关,保证考核质量专业理论考试由学校命题,学校把关。技能考试由工厂人力资源部组织,从命题、考试时间、考场安排到批改工件,成绩评定,都由校企共同把关,保证考核质量。
校企合作体会
实现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我校践行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目的的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实行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实习课堂搬进工厂,搬进生产车间,使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融入就业环境,改“重教”为“重学”、“重就业”。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从校园走进工厂进行实地学习,不再封闭在学校的围墙内,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得以转变,接触到大量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从而开阔了视野和眼界。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工艺流程,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操作技能快速提升实践证明,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工学结合,就可以顶岗操作,比单纯的课堂式课题化教学提前了一个学期。提高了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可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
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学生们严格的劳动纪律,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质量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工厂领导和师傅们的广泛好评。从而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密切了校企的关系,创造了更好的合作前景。
服务企业,达到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就业,企业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我校受企业欢迎的原因。在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同时,让学生顶岗实践,支持企业生产,用实习机床支援工厂生产;也可以为工厂搞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满足企业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需要。不能让合作成为企业的负担和累赘,应提高服务意识,尽我们所能融入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的有机部分,才能长期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但企业与学校只存在合作关系,而合作成功的纽带和保证是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要注意改变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赠设备、接受学生实习、搭材料、管纪律等概念。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校企合作要达到双赢的效果,使企业真正体会到学生实习不仅没有给自己添麻烦,而且企业还得到了实惠。
校企合作中,要注意不能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简单对接,更不能把学生技能培训推给工厂。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确定培养目标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出既符合企业要求,又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此外还要注意人才培养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因为学生针对企业需求的学习时间过长,内容过专业,会造成学生太专业化、个性化,违背了教育社会化的宗旨,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就业及发展。所以,必须让学生首先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强化企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田泽兴(1963—),男,河南省邓州市人,高级讲师,现任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机电科科长,主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及职业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