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任丽华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人文教育
高职数学教育的理念科学合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教师对基础课作用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数学作为一个理性思辨系统内在的统一性与数学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片面地进行数学教学,忘记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郭思乐在《数学素质教育论》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人的本身。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理论、内容、方法,结合学科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将深入地把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使之成为既有系统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专才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人员的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学生只把自己的职业当作生存的手段,则不仅不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很扎实,一旦到了生产实践中,还是要靠个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在岗位上立足。日本的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了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介绍有关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尤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用于实践。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际问题素材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与立场观点去分析、归纳、建模、解答,将数学思想渗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方法、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数学的产生与运用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并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正数与负数、数与形、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微积分中的极限、微分、积分运算、无穷小量与零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观点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矛盾、运动、发展和转化等观点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里潜移默化地形成辩证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同时,在数学辩证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用全面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从而开阔思路,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①授课时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辩证因素,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运动变化与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能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非理性方法的教育非理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是直觉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于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和敏锐的想象”。②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是直觉。”直觉思维与灵感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乃是一种直觉顿悟,是渐进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在无意识思维状态下的突进,是直觉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反映。它不是上帝的恩惠,而是人们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必然在偶然中的反映。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一个人数学造诣越深,越是拥有一种直觉力”。③解题教学是培养、考查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要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进行动机诱导,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思考空间,创造产生直觉思维的氛围。
在科学精神的教育中融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精神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敢于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是态度,即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合理的怀疑精神,以怀疑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二是坚持理性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追求,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它体现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体现着在智力上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前进的奥林匹克精神。科学精神中的自由探索、小心求证正是激发人们进行创新的主要源泉。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就体现在对人类科学精神的提升上,由此构成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强大力量。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真理的发现都是科学家敢于说“不”的结果。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个“不”字都给数学带来了飞跃。如罗巴切夫斯基毕生为新几何学而奋斗,勇敢地打破了欧氏几何唯一的、必然的先验真理的神话,创立了非欧几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定理和结论,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定理、结论背后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要培植科学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引导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持怀疑态度审视现有理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他们的精神也应鼓励。
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人生的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和实践人生的价值等问题。科学的态度就是面对实际问题,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是理性、客观、精益求精、存诚务实的。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科学的态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也应教会学生做人,使二者融于数学教学之中。教学中若以科学家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隐含的哲理作为素材教育学生,他们会深受感染,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于数学而被乱兵所杀,陆家羲为解决三元系而耗尽心血,张广厚为亚纯函数研究而英年早逝,欧拉双目失明仍潜心著述成为高产的数学家,华罗庚身残志坚、酷爱数学成就辉煌,陈景润虽病魔缠身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雄心始终不减,终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数学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用科学家感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可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情感需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背后隐含的丰富哲理与精神内涵,找到学习的楷模,领悟人生的真谛,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和风细雨般的润育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实践。
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实现三者的融合未来的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与时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都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关心自然、社会,又实现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教育方式。一方面,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多联系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如在经济数学中导数的应用,在高等数学中积分的物理应用等,教师应重视这种与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的讲解,不能因自己不熟悉就一带而过,而应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的训练。另一方面,应利用第二课堂进行一些探究性课外活动。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接触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阶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事实证明,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在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如何看待自然和科学等方面有所收获,真正树立起科学的精神,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真伪;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有助于使数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枯燥抽象的公式、定理变得生动有趣,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注释:
①曾峥,邢惠清.开发数学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J].学科教育,2000,(12).
②马忠林,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③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20,222.
④刘天杰.论科学精神与创新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