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作者:张玉祥




  摘要: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应能较好地兼顾岗位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医药类高职教育必须培养能满足医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医药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表达、交流、沟通等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首次就业、转岗转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要从培养学生从业必备的职业素质出发,结合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同时适当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本地区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变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掌握从事本行业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胜任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实施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培养,必须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练就能力——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即培养学生具备对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胜任本职岗位的工作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创新发展能力。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应根据“培养应用能力,满足就业需求”的原则,以市场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调研为依据,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制药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药物制剂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药物制剂生产需求的,能独立从事药物制剂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和能力目标,需要构建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能力目标落实到课程上,围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与发展能力三个课程模块设置课程。
  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对于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核心能力主要指继续学习能力、应用工具能力、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依靠工具课、方法论课来培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英语》、《药学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数理统计》、《药用基础化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约占总课时的30%。
  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横向扩展能力,即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医药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因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未来择业的岗位群辐射面较宽,涵盖药品生产、检验、经营、服务等领域,因此横向扩展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与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演讲、辩论活动以及利用假期深入开展咨询、访谈、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对于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有《体育》、《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法律》、《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医药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团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隐性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约占总课时的15%。
  发展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纵向深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即本专业对应职业(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转岗能力,即医药行业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1.“零距离”就业能力的课程模块。
  药物制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药物制剂的生产、制剂质量控制、车间GMP和班组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药品生产专业知识,熟悉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车间GMP操作及实施过程,能解决药品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毕业生应获得相应专业专科毕业证与医药特种行业高级制剂工证,能够从事药品生产、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药品经营服务等第一线技术应用型工作。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药品生产的新制剂、新工艺、新辅料的应用,使其具备药品生产过程及整个流通中的质量监控检查的初步能力,培养对药品生产中的一般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加强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GMP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生产操作技能,树立企业生产管理意识,尤其是GMP理念;具备常用剂型的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基本设备的操作与养护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GMP操作流程及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要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提高生产一线管理能力,并能够运用药物制剂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药品生产工作。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大于4︰6。要以“企业需求和能力培养”为原则,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要实行“2﹢1”培养模式,即2年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加1年生产单位实习,以培养学生的“零距离”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专业理论知识,适应本专业人才的“零距离就业”的能力要求,推进药物制剂模块化改进,使毕业生具备相应的模块技能,我院开设了《药物制剂技术》、《实用物理药剂学基础》、《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制剂设备》、《GMP实务》、《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基础》、《实用药物化学》、《药物质量检验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了药物制剂、药物制剂设备和GMP综合技能训练以及药物检验技术综合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约占总课时的35%。此外还开设了一学年的生产相关单位就业前的实习课,真正培养学生的“零距离”就业能力。
  2.转岗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模块。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是全部从事药物制剂工作,还可以从事药品管理、经营、服务等与药学相关的工作,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转岗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此我院开设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天然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实用药理学》、《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医药基础》、《医药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这样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转业转岗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每学期还举办了一些相关学术报告会或新知识、新技术讲座。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约占总课时的20%。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应以药物制剂具体职业岗位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针对性要强,能较快地胜任药品生产、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转业转岗做好准备。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应能较好地兼顾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玉祥(1965—),男,福建漳州人,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药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