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职生语感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史 玮
关键词:中职生;语感培养;策略
目前中职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担忧,最具人文性、情感性、审美性、趣味性的语文学科竟成了许多学生厌学的学科。在笔者所在的师范学校,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自己不会用脑去感悟、分析、理解,长期被动阅读导致学生语感能力低下,进而讨厌阅读。面对这种教学现状,笔者通过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了一些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与同行商榷。
积累策略
积累是语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是建立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但在教学实践中语言积累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忽视方法的积累;第二,注重对必背篇目的督促检查,忽视对学生个性化积累的倡导;第三,追求“量”上的积累,忽略“质”上的突破;第四,只认识到积累的表面作用,没理解到积累的深远意义。鉴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强化学生的语感水平,教师首先要对积累的策略进行研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积累、储备,才能使学生有源源不断的“语感之流”。
以零碎积累为基础整合旧知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包括自学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借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复习运用旧知,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例如,古诗词整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古诗,分成几块进行梳理、重组,通过在规定时间内背古诗、古诗接龙、出示上句接背下句、古诗活用等竞赛活动,进行有效积累。再如,词句表达与理解内容、情感体验的整合:以词句的感悟为核心,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为一体,使其成为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种立体感悟式的教学设计,集中体现在教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对词句进行解读和交流。
多元感悟,进行个性化积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支配下,教师往往只是尽可能多地指定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背会。这样的背诵,即使背得再多,所背的言语作品再美再经典,也无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因为他们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对所接触的言语作品缺乏兴趣,并没有用心去感悟,没有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念和情感等去组织或建构言语对象。个性化的积累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的自由。这里说“一定的选择自由”,是考虑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学生不喜欢的语言材料的记诵量,而让学生增加自己所喜欢的语言材料。在中职学校没有统考、会考等压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在检查积累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
开放策略
在语感培养中实行开放策略,意味着教学环境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等,这种开放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或调整学生的内在图式,而且能让多数学生达到自觉参与、主动感悟的境界,为语感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给学生选择读物、自主阅读的自由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在网络时代,信息接收者有启动筛选信息的自由。语文教学,同样要给学生这种自由,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感的主体同化性表明,主体在面对言语信息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深刻认识去点拨、引导学生,但不应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学生的认识。学生的认识虽不深刻,却比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影视版名著的引进利用教师可以大胆考虑影视版名著的引进利用,不必顾虑学生迷影视而弃文本,对文字品味揣摩的趣味是画面永远代替不了的。影视版名著的引进,可以调节文字阅读的单调,也可以激趣质疑,让学生从文字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会甚至是意外的发现。鲁迅名作《祝福》曾改编为电影,电影中增加了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然被人歧视,愤而刀砍寺庙门槛的情节,这一多出来的情节是否合理可信,可以鼓励学生从小说原作中寻找答案。在语感培养中可以经常作类似的引导,使影视作品成为文学作品阅读与语感能力培养的一架快乐之桥。
释放学生的生活空间生活表象是生成语感的物质基础。叶圣陶曾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段话强调了语感的形成与积累生活表象的密切关系。生活经验愈丰富,生活表象储存愈充盈,语言符号向意象的转化就更迅捷。因此,语感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与自然的机会,激发他们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更多关注书本以外的世界,去采撷、存储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象。
想象联想策略
在培养语感的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感知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策略。
构造主体形象主体形象往往是一篇作品的艺术焦点,启发学生围绕主体形象展开想象。通过对主体形象进行心灵化的品味、鉴赏,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形象中包含的内蕴,而且能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的把握。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可通过作者描绘的荷叶、荷花等形象引发学生的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对于这一形象,可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出荷叶的真实形象;然后联系身着短裙亭亭玉立、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体味出荷叶之轻盈、挺拔与秀美。学生调动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去体察言语的意蕴、情感和韵味,构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语感品质得以提升。
填补“空白点”有些文本,作者或出于突出主要人物、事件的需要,或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对一些次要的东西作了省略,形成了文本中的“空白点”。这样可能给初学者领会全文或某些语段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想象和联想,很容易就能唤醒读者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图式,这种图式会起到很好的填补“空白点”的助读作用。在培养语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想象、联想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上的空白;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等等。使用这些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入领会言语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力。
培养语感教学的实践说明,采取有效的语感培养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贤景.语感 语境 语词[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史玮(1971—),新疆巴州师范学校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