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在高职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作者:刘 蓉 刘慧莲 李翠芳




  摘要: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不可缺失。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人文精神,就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夯实语文的基础地位,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同时,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教师;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坚持每星期召集美国一批一流学者集会讨论“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问题。他们认为,人文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掌握和控制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的;另外,人是否能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决定的。因此,人文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根本,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或者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为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校园内也因此时常出现违纪现象。这些现象充分暴露出德育教育的乏力和人文教育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制度化地落实人文教育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人文教育问题,涉及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重新界定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哈佛大学花了80年(1870~1950)的时间才完成现代转型。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谈几点看法。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人文教育不在于课程怎样设置,而在于用什么样的人来教。美国哈佛大学聘请大师级学者教授学生通识课(人文教育),效果非常好。高职院校目前虽然不可能聘请大师级学者,但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人师者,要自觉地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积淀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基本的人文知识,是培养人文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人文知识,自己首先必须具备丰厚的人文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学习人文知识,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扩大人文知识内涵,积累人文素材。言谈举止间显现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挥洒无尽的人格魅力。
  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教师应该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发展完全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我们应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这便是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把人文知识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身为教师,不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塑造高尚的人文品格教师人格是做人的基础,也是高尚师德的基础。其教育力量远远超过了个人意义,因此,教师要自觉塑造高尚的人格。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使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夯实语文的基础地位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化、道德感和美学功能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加完备的人文指标,因此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如果舍弃了人文教育,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把握语文课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文章主题思想、语言文字中发掘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像孔子的“六艺”之教乃以道德修养统摄之,以造就君子人格。《大学》的教育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作品都十分注重人文教养。其实语文教材中文章的主题思想通常负载着道义、生命、崇高和爱情等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有责任将正义的、崇高的和美好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而且有义务为这些种子的生根发芽以至开花结果提供适宜的环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主题的概括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到美好,变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创造、具有生命力。语言文字凝练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美感。通常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枯燥乏味,觉得语文教学就是死记硬背。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发掘人文精神,还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和美感,从人性的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尊重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幸福感、温暖感,受到美的熏陶,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里变得灵动。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激发真情实感,丰富情感体验,使精神世界健康和谐地发展。
  拓展语文课人文教育的基本外延,在阅读、研讨、生活中渗透人文教育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这也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人物传记、中外名著等,可以使人的内心世界产生震撼。学生在阅读时,读到生动、有趣的情节,能够体味到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开发其学习潜能。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肯定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为师生、互为朋友的关系,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共同研讨、共同发现。这样,学生不仅开拓了自己研究问题的科学思路,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信心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平等、协助、对话、包容、独立的现代理念。课堂上拿着书本讲精神、讲情感、讲思想,可能不好理解,但这些抽象的东西一旦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就会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就会很快地接受,并产生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去,让这些感性的东西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通过熏陶、体验和感化,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拓展教学内容
  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技术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技术)与人文教育不应该是互相排斥的,专业技术阐述人对物的理性认识和技术的应用,在生产过程、服务过程中都涉及人。因此,在应用科学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活动中不应该忽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文因素能在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方法和技术应用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可能完全将技术与人文的成分完全分离,因此,更应该在专业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感受知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领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科学本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公式、结论是非常艰苦的事情。他们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科学知识与其建立的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发掘隐含的情感因素,强化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各学科中,很多教学内容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但是,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往往会隐含着某些情感。要利用这样的内容实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就要求专业教师自己要提高发现情感因素的水平,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由于很多学科更多地表现为科学美的情感,要帮助学生建立评价科学美的标准,要善于点拨,诱发感悟,引发情感,从而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诱发”的体会和能力,这样的诱发就会是经常的,这种情感体验也会反过来促进其认知发展。例如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做演示实验;合理利用图示、标本及实物等直观手段;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各种实验;举办本学科科普知识讲座;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艰难、曲折、劳累、收获、成功等经历,进而产生兴奋、自信、振奋、沮丧、厌烦、轻松、愉悦以及合理的骄傲等情感。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积极情感,化解消极情绪,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总之,人文教育不能生硬地加到各学科课程中去,而应与各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浸润在各科知识中。它使各学科更加丰满,更加富有生机和人性。我们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不但能够成为技术骨干,而且能够成为“文明传承的使者”,从而成为“有教养的人”。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王义道.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培霞.语文教师的培训应注重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5,(26).
  [4]廖晓坚.谈语文课堂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J].中学文科,2006,(4).
  [5]李蓉.以读为本,实现职校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渗透[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
  作者介绍:
  刘蓉(1974-),女,湖南沅江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