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评价标准

作者:杨秀琴




  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都应该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力争使所讲授的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
  关键词:教学改革;传统课程教育;新高职课程;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改革是教学任务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都应该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按照高职标准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力争使所讲授的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
  
  传统课程教育
  
  传统课程的评价标准传统课程评价的常规标准是:教学态度是否严谨,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语言是否流畅、清晰,逻辑是否严密,专业内容是否正确熟练,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分散,教学进度是否符合计划,教材选择是否合适,教学文件是否规范完整,课件制作、教具使用、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指:复习、引入、讲解、提问、讨论、消化、布置作业。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和知识,以教师教案为标准,理论脱离实践。所谓的师生互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点名提问。按照这样的标准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往往出现教师准备充分、各环节流畅,但课堂效果却不佳的情况。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缺乏能力目标,没有课程教学设计,满堂灌,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参与意识、更没有切身感受。
  传统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办学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职业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原因,不仅人为地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相对减少,而且也带来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水平提高带来了不少困难。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第二,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面对与中学完全不相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更不知从何下手。第三,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第四,思维灵敏活跃却常常自惭形秽。第五,乐于接受新信息却又厌恶理论学习。由于长期受到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约束,学生对通过理论学习方式获得信息这一重要途径往往感到枯燥和厌倦,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心理障碍。
  传统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没有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没有能力训练,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缺乏精彩案例和课程设计,也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害怕教师提问,教师只会向学生灌输知识。“复习→引入→讲解课文→提问讨论→布置作业”,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常规课程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模式,不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而非只会考试的书呆子。教师应适应社会需求,应用教学规律,懂得知识的掌握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精确、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重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应该从客观方面努力,也应该从主观方面进行尝试;既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也可以对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方法、何种途径,有一点是固定不变的——那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向教育教学改革要质量和效益。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变了,职业教育的生源情况变了,职业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当随之变化。那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组织课程才能够让学生达到预期的能力目标?也就是说,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新高职课程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点不是力求把知识表达得一清二楚,而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实训、知识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高职课程评价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在学生和效果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效果为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对所学内容要有操作,有兴趣,有听、问、展示、讨论,有积极的互动以及成果展示。在教师与课程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而不是照本宣科,要有充足的实例,有能力目标、有能力训练任务、有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过程。实践内容充实,对专业适用,内容先进,并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即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力目标设计。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明确该课程主要培养什么能力,而且能力目标必须具体,可检验。
  第二,明确课程的项目、任务、课题、习题,精心设计实训任务。
  第三,强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先做后学,以训练为主,压缩知识、课文、观点等。知识和理论以够用为度,以任务需要来确定讲授的知识,并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
  第四,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五,学会使用行为引导法。从直观实例开始,这样才能符合认知规律。实例应有足够的覆盖面,信息量大,学生才会有兴趣。可以通过单一任务、组合任务、综合任务、扩散任务、正反面扩散任务等方式展开课程。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不同的课题、台阶、进度,并用同一模式进行反复训练,台阶适度,小步快进。
  第六,确定训练任务,准备大量的训练题目,进行反复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愿意参与,能够获得成就感。以专业为导向,对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实例和训练内容。
  第七,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知识和训练有机结合。熟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不要求一步到位。知识的掌握要遵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第八,传统的评价标准已经不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按照新高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从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其次,能够通过实训操作让学生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愿学、想学的心理,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教学效果——学生自愿去学,而不是教师逼迫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做到教学改革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就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设计只有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改进,我国的高职教育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李超任.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4,(1).
  [3]耿金岭.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J].安徽教育,2003,(16).
  作者简介:
  杨秀琴(1972—)女,宁夏中卫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