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试论县域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的构建
作者:陈诗淼
构建高职教育适农
体系的操作性:探索与展望
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使教学模式多样化,让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一)功能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建构的关键是对这一体系的功能要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切实服务于农村的发展。高职教育在适应和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性功能这是该适农体系的基本功能。该体系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开展适应本县域农村人口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方面教育、培训需要的教育活动,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其他有一定基础的农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适应性功能这是适农体系构建成功的基础。该体系中的各个组成元素所开展的活动都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以非全日制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课程为主;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相结合,以一技之长为主等,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辐射性功能这是极具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特点的功能。该功能由体系的分散性、网络性特征所决定,具体表现在服务面的辐射上,而这种辐射又是由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的服务地域范围、受众群体面广造成的。
服务性功能这是适农体系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农村的基础。体现在职业技能培训、卫生保健、文化传播、农业推广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体系范围内农村的信息情报资料等。
发展性功能这是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生命力所在。这一教育体系所构建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促进、推广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整合性功能这是体系的内在功能。通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县域农村中原有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使之与团、工、妇等社会团体合作,共同开展农村教育,使其集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培训于一体。
(二)教育教学体系
教育目标这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相结合。笔者认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构建的目标应包括对农民适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促使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的潜能等。
教育内容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现实需要,增强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建立普通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以技术培训为主,同时,还要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教育模式强调因县、因村、因人制宜,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和人口素质,采取能够适应学习者学习发展需要,以及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重视实践环节,并且在教学组织中要有弹性、灵活性。
教学评价应根据体系中的不同教育类型,分类型、分层次地制定评价制度。如一般学历性职业教育应与国家通用评价方式相衔接,实行双证书制度,并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培训式的职业教育则应以该技能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进行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三)制度体系
构建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以现有的县域职教中心为基础,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出发,整合诸如电大、技校、职校、夜校、成人学校等现有教育资源,创办“县域城乡发展学院”。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且一体化的县域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开展从高中到大专层次的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农村咨询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并逐渐发展为集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机构。
作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上需要一系列的创新,以保障功能的实现。如建立以县域政府统筹下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其他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外部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并且创造条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使学校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求发展。
在招生考试方面,可适当降低甚至不设录取门槛,实行“来去自由”的原则,以吸引更多人入学。同时,注意与更高层次的学习衔接,以提高这种教育类型的吸引力。在无法大范围衔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由地级市加以统筹。由于我省几乎每个区市均设有一所本科院校或面向地区的高职学院,这就为在本地范围内的衔接创造了条件。
在师资方面,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其他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在办学目标上,除了一部分的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服务于农村农民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实用性、地方性;在办学经费上也存在着困难,因此,在引进师资时的思路应该是“少花钱,多办事,还要办好事”,教师可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非专业课的教师可适度控制,应将教师聘任重点放在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师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对高等职教的看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8).
[2]刘金桂,史秋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毛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梁儒谦.我国农业现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6]刘尧,傅宝英.关于建立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作者简介:
陈诗淼(1978—),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现任职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大学生心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