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

作者:宋丽娴




  摘要: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中,听力理解是比较重要而又较难获得的一项技能。对于听力训练来说,最容易出现偏误的就是语音。本文拟从语音、语调、词义、语义、文化等角度对留学生听力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关键词:留学生;听力;偏误分析
  
  听力是指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话语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听力理解是比较重要而又较难获得的一项技能。留学生的汉语听力因母语干扰,会产生负迁移作用。对于听力训练来说,干扰来自各个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背景,其中最不容易彻底排除掉、也最容易出现偏误的就是语音。听力训练首先必须识别话语所赖以存在的语音,同时要建立通过语音而理解词义和语义的能力。因此听力训练是语音识别、词义理解、语义理解等综合能力训练。本文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留学生听力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语音偏误与听力偏误
  
  对于语言交际来说,听和说密不可分。从语言学习过程的角度说,一般来说,听要优先于说。因为只有听懂了对方的话语,才可以随之做出回答,即说话的反应。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必须先听,然后才能跟着模仿。听得懂,才能学会说,听的能力越强,说话就学得越快。从语言交际实践的角度来说,听的时间总是要大于说的时间。在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中,“说”是“输出”,是主动行为,不会说的话可以不说,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听”是“输入”,是被动的行为,说话人说什么话,不能由听话人决定。如果听不懂别人的话,就无法用语言进行正常的交际。既然听和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发音对提高语音识别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留学生在语音方面的偏误也会导致其听力训练的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语音方面的偏误有如下几种情况:
  舌尖音的偏误有的留学生在做听力训练时会把“四”听成“十”;把“使者”听成“死者”;把“宗旨”听成“终止”;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留学生对于“z、c、s”与“zh、ch、sh”这两组声母的“发音”混淆而造成的语音偏误。
  汉语的舌尖音包括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许多外国留学生都发不准。而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难点。而在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比较之下,舌尖后音zh、ch、sh这一组对留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学生们常把“知道”说成“机到”,把“老师”叫成“老西”,也就是把舌尖音发成了舌面音。再如sh这个音,日本和英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会把sh发成舌叶音[ ∫]。要纠正他们的发音,就需要对留学生讲清楚:发sh时,是舌尖上抬而不是舌叶;舌体要向后运动而不要整个地向前运动;舌头的边缘并不用力,一般情况下双唇不必收拢或前伸。同时要对这两组发音进行多次的对比训练,使正确的发音成为习惯。
  鼻音声母n与边音声母l的偏误这也是留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两个音。在日语里没有边音,因此日本学生对于鼻音和边音的区别很不敏感,例如“哪”、“来”、“两”音都发得既像n,又像l。除了日本留学生以外,英国留学生在边音发音时会发得类似舌尖后擦音r,舌尖似乎在口腔里滚动似的。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英语中没有与汉语一致的边音,英语中的“流音”类似汉语的边音。但它的位置不固定,常常移动,而且发音时肌肉远不如汉语的边音那么紧。例如英语“very well”中well一词末尾的辅音[1]是流音,它发音部位在舌的中部,不可能肌肉紧张。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会出现边音过松而近似舌尖后浊擦音r这样的难点。在听力训练中,英国留学生会出现l、r偏误,把“热了”听成“乐了”。
  留学生在单韵母方面的偏误留学生在单韵母方面的偏误主要是偏松偏展,音色不稳。如“科、河、各”的发音,韵母部分发音不够紧张,听起来像是加了“儿化韵”;反映在复韵母方面偏误就是介音丢失,动程不到位。如“怀”听起来好像是“还”,“画画”像是“哈哈”等。而在鼻韵母方面则是前鼻音与后鼻音混淆。如将“安全”读成“昂全”,将“欢迎”读成“含银”等。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由于自己母语中缺少某种对应的语音,因此在听感上也会有对某种语音不敏感的现象。
  
  语调偏误
  
  广义上讲,语调包括所有语句层面上的韵律表现,如停顿、轻重音、节奏、整个语句及句尾的音高变化。在过去对外汉语教学常常忽视语气语调对于各种各样语用功能的表达作用。现在由于重视“交际”和“功能”,语气和语调在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汉语水平考试的听力部分测试中,很多选择题都有赖于说话人对语气的正确把握。有些留学生出现听力理解偏误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一些带感情色彩(如同情、讽刺、赞叹)的词语的语调,不了解有感情色彩的惯用语的意思,不注意体会说话人的语气的结果。
  例如:昨天我们搞的那项试验又失败了,大家急得要命,小李过来,一个劲儿地说风凉话。
  这句话问学生说话人对小李是什么态度?关键是要理解惯用语“一个劲儿地说风凉话”以及说这句话时流露出来的不满的语气。“说风凉话”意思是“不但不帮忙,还在旁边讥笑讽刺”。说话人说“小李过来,一个劲儿地说风凉话”,可见说话人对小李很生气。
  由于人类在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拥有的共性,不同语言之间在语气的表达上似乎极易沟通。听外国人说话,即便说话的内容一点也听不懂,但一般人仍能从语调中判断出说话者情绪、态度的变化。然而,外国人在学汉语时,判断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并不容易。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字调和句调都以音高变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如何在表达某种语气时使字调和句调能够兼顾,做到字调与句调的有机结合,这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总的来说留学生的错误有两种:一是不懂得汉语靠调域的变化来表现语调的音高变化,而沿用了其母语的语调表现形式,这样的结果是把字调全部丢掉了。这种情况在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汉语声调还不熟悉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二是不明白所谓陈述的降、疑问的升事实上是句末调域下限的低和高,他们却表现为句尾调型的降和升,造成句尾字调的畸变。
  准确理解词义、语义
  词义是指一句话或一篇话语中一个词的意义。语义是指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即词组、句子、语段和语篇的意义。在一篇听力练习材料中,必然有学过的词和生词,听力训练中学生如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同时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也会减少听力偏误。此外,固定词组和惯用语的语义理解也是困扰留学生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类词语的意思并不完全体现在字面上,而是比较隐蔽。
  例如:我也看透了,咱们俩合伙不是那么回事,我当初错走了这步棋。
  “错走了这步棋”在这句话里的意思跟下棋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前边说了“我也看透了,咱们俩合伙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知道在这句话中“错走了这步棋”是“承认合伙失败了”。
  再如:“甲:管理员会同意我们拍照吗?乙:没戏。”
  “没戏”是俗语,意思是“不可能”。有的学生不了解这个俗语的意思,会错误地理解为“没有戏曲,怎么拍照”。留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失误就是不能把握整句或整段的中心内容,而是根据听到的个别字或词语来作出判断,结果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听力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训练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因素。随着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高,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一个这样的事例:一位教师在听力课上给日本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听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作复述练习,并简单谈谈感想。一个女留学生在谈感想时说:“我是多么愿意做一个大乌龟呀!”这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观念、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在古代的中国和现今的日本,乌龟都有耐力、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日本学生所说的“愿意做一个大乌龟”,意即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学习。而乌龟在现今中国人的心目中,用来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这种由于文化习俗、文化心理不同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在对外汉语的交际中随处可见。
  教师应该研究留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了解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可能会发生哪些偏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杨寄洲,崔永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宋丽娴,女,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本文责任编辑: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