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对高职课程改革五个层面的思考
作者:黄崇本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模式;课程评价;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性与特色都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高职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高职课程经过几年的改革,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潮,呈现出以下新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课程配置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课程内容面向高技能及知识运用;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及实践训练;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案。
高职课程改革的五个层面
第一层面,课程体系要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重复变为平常事。因而,不少职业岗位只适合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还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使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社会人员的这种就业需求必然对高职教育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过强,不能满足“社会人”的流动需求和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与就业综合能力。
第二层面,课程配置要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原来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课程配置方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与创业就业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面向岗位(群)及岗位工作过程进行的课程配置,强调工作过程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对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分析的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是按照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到核心的发展结构,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都是与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相对应的。
第三层面,课程内容要面向高技能及知识运用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或课程群,进行课程教学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即学生要具备高素质(含知识、态度)和高技能。学生的高技能可以通过职业所需技能清单的能力标准、课程技能教学与训练、能力评价及应用等途径进行培养。要增加综合训练项目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第四层面,课程实施要面向工学结合及实践训练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应在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体现出来,实验、实训和实习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应多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或服务实践、参与涉及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工作。所谓工学结合是指高职教育要实施职业的、实践的、开放的课程模式,即由企业技能能手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施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为标准进行构建,课程教学场所主要是企业(实践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课程考核方式以掌握技能并能应用为主要标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必须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需要通过工学结合获得。
第五层面,课程评价要面向“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案课程评价以往更多地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判断和对课程教学条件与实施状况的评价,忽视对课程本身价值的评定,忽视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的评价。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必须选择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重视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和对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工学结合评价,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的统一。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新课程模式
课程原模式所谓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匹配和整合程度以及课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比例关系,可以把高职教育课程分为准备型、交替型、渗透型和工学结合型四种整合程度由低到高的模式,工学结合型课程模式强调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职业技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在此,可将前三种课程模式称之为原模式,将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称之为新模式。
三本位模式根据高职教育关注的人才培养本源的不同,可将课程设置分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三种模式。知识本位(KBE,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也称之为学科本位,相当于上述的准备型课程模式。能力本位(ABE,Abilit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课程模式。人格本位(PBE,Personality Based Education),是分别以知识和能力为焦点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首先是不应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主,而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应该能够发展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
课程新模式不管是课程原模式的演变,还是三本位模式的发展,最终都要统一到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融合,统一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统一到“教、学、做”的高度融合,最后必将会产生高职教育新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模式。这是一种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为基点;课程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由于科学合理地将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综合在一起,不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培养的广泛性、融合性与实用性,所以是一种整合度最好的高职课程模式,遵循了“在实践中学会并知道”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根据对高职课程改革新要求和高职课程新模式的探索分析,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创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新模式。高职课程改革必须面向职业生涯、专业群、岗位群、技能及综合运用。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工作过程、实践过程、工学结合过程等课程实施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定向选择与合理排序。
合理优化,构建大类专业平台课程依据职业生涯、专业群、岗位群的需要,合理构建适应专业群或岗位群的核心课程群,即大类专业平台课程。要合理构建“平台﹢岗位”课程体系,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定向选择,组建岗位系列课程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合理构建岗位系列课程与岗位技能体系,形成岗位课程(根据某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若干课程的集合)。岗位课程的内容应按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综合分析后定向选择配置,而不应根据原学科的完整性确定。在岗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有机整合中,要充分考虑岗位工作的过程性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问题。
合理排序,构建技能路线图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需经过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些基础知识必须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国内外不少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后,经常制作“各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图”以决定教学进行的路线。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与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高职课程改革正朝着职业课程、岗位课程、双证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韩冰,等.课程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职课程评价实践[J].职教论坛,2005,(3).
[3]王妙.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4]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5]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黄崇本(1961—),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高职课程开发、数据库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