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作者:任长印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专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自18世纪工业大革命以来,专业教育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从此以独特的生命力盛行于世。在我国,从近代大学教育史看,教育价值取向始终是以社会为本,专业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屡受挫于西方强权的历史教训有关。自晚清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总以为中国之所以不如西方,原因在于富国强兵、经世济用的科技方面。于是为救国而强国,学习西方科技,被中国人认为是不二法门。观念之所及,大学被看成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场所。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在这种专业化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50年,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血液中。此时突然让高等教育改变方向,实施通识教育,由单向性转向多层次、多方位,由功利性转向非功利性而培养“完人”,是不是可取呢?专业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必然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对实施通识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对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与任职标准过分偏向科研能力而忽视教学能力,专业教师要评职称,或者必须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或者必须有学术专著出版,而在教学上的硬性指标一般都容易完成。为保持学术生命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还被要求每年发表论文若干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写论文、出专著固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其学术水平,提高所在学校的声誉。同时,人们还相信,只有专业教师素质过硬,教出来的学生才有水平。但是,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没有兴趣、动力,也不愿意花费精力承担与学术研究关系不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理想高远的优秀专业教师宁愿从事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因此,尽管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热情很高,但院系一级的专业教师并不买账。况且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人是“专修”通识教育的,要求在专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并已经从事专业教育多年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担任与其本身知识结构完全不相称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同将其空投到一片茂密的原始大森林中而不知所向。于是恶性循环就产生了:通识教育得不到重视,专业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
学生:功利意识太强首先,由于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巨大显性推动作用,多功能手机、便携式电脑、无绳电话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产品给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科技天才比尔·盖茨神奇般的致富经历使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渗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反映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课程。其次,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师资不良,内容简单,教学方法陈旧,考试要求不高,学生感觉对于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学生本身专业课负担重,考试要求严,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通识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再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个人只有在获得生存权利的条件下才会去追求超越功利的通识教育。因此,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毕业时用人单位选取人才的标准往往侧重于专业素质,要求设置对口专业,严格按岗位、产品设置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面对学校提倡的通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教育,学生往往会选择后者。
高职院校:课程组织管理模式滞后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单纯把大量通识教育课程增添到课程门类当中,而管理机构还保持不变的做法就如同旧瓶装新酒,如同一条裤子加上几个补丁还是那条裤子一样,很容易让人对通识教育产生怀疑。美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之所以能打破专业局限,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科生教育的组织工作是由专门机构负责的,各院系只负责开课。例如美国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均在文理学院中,该学院分为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几个部分,在低年级阶段,每个部分课程的互通性很强。又如哥伦比亚大学培养本科生的学院有4所,文理专业的学生均在该校哥伦比亚学院学习,另外还有工学院、护理学院和一般教育学院,所有的学生前两年都不分专业,类似的还有哈佛大学。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还是采取一般课程的管理方式——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下达指标,各系具体负责教学任务。这种组织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系一级的积极性,但是也可能导致各系各自为政,量力而行的弊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的也只是“杂、散、乱”的“拼盘化”课程而已,再加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训练学生的心智,很难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对策
提高认识,采取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想观念是行动的起点和动力,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所以,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目标重新认识。如今已不再是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已经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实施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实施专业教育,为其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素质、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人性的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今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的阶段发展。据调查,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激励政策与评价制度,引导优秀教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要以政策调整为导向,引导、鼓励优秀教师为低年级高职学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为此建议,高职院校对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教师实行“评聘指标单列、集中评审”;增加通识教育教学在教师的聘用、晋升、津贴决策中的权重,把教师承担通识教育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建立“通识教育教学带头人”的岗位,对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看待,对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看待,对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看待,对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看待,对教材与专著同样看待;强化教师工作制度,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把教授、副教授为低年级高职学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成立“通识教育奖教基金”,表彰在通识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未达到通识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的人,处以课程整改、暂停或取消授课资格并扣发岗位津贴的处罚;对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出国进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归宿和深化。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不是学科教育的结束,而是学科分化与综合互为促进的教育新阶段。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基础,是难以构建现代科技大厦的。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毕竟需要分层次、分专业,否则无法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通识化程度应随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要确定。高职教育的通识化要求改革高职专业划分过细、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意味着取消专业,而是应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专业的横向拓宽与纵向延伸。
设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实行独立管理为了避免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管理方式的通病,为了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从而训练他们的心智,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行独立管理。在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早已有成熟的经验,不妨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校情大胆借鉴。
参考文献:
[1]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17.
[2]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
[3]盛光系.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9):116.
[4]李斌.论民政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3.
[5]叶启政.理念被架空的高等教育[M].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3:180.
作者简介:
任长印(1976—),男,江苏南京人,国家林业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