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略论高职教育的二元性
作者:王卫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二元性;职业性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的今天,高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人们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笔者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师生与就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的二元性进行初步分析,以便认清当前高职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二元性
教育既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又有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需要的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更应将人本主义与工具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的二元性更应予以重视。
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应该是仅仅掌握实践技能的劳动工具,而应该是既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克服传统的实用的、功利主义的片面思想,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又能同时满足社会需要。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职业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们既能发挥个人能力,又能为他人提供服务。职业的实质是个人智力与道德的生长,是个体发展以及获得真正知识与进行智力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职业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价值。高职教育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高度统一。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二元性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具有“高等”与“职业”的二元性。在高职院校的定位中,既要坚持高等性基准,又要保持职业性内涵。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高职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都存在职业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同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现代社会的人才一般分为两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与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与技能型。高职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偏向职业类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属科研类教育。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两者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但是通过转换教育,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职教育进行的是职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的释义,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以有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属于谋生手段。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对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含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以某一岗位群的具体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设相应的课程,确定教学模式;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着重于研究学科的系统性以及理论的规律,并以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因此,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进行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在办学定位的过程中,要摆脱专业教育的束缚与影响。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二元性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二元性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担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宏观上,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理念互动提升、校企共建互动学习型组织以及进行互动型创新研发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校企教学师资人力资源整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保证,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学院可选派教授专家到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二可以通过在合作企业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共建校内创业实训中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环境与硬件资源整合。三可以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创立学生虚拟创业公司等,开展专业教学信息资源整合。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实现“产销连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
高职教育师生的二元性
“双师型”教师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二元性的特点,专业课教师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要具有讲师职称,还要有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如讲师﹢工程师等)的专门人才,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与态度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内培”。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和教学指导;指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帮助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外引”。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采取教师雇佣制,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以节约经费开支。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要求师资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师雇佣制,扩大兼职教师和半日制教师的比例,以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
“双证书”学生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学历证书,还要具备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及得到发展,成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打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进入就业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具有“双证书”,可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强、“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因此,加强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能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又能提高毕生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确保了高职教育的“两高”标准——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水平高。推行“双证书”制度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就业定位的二元性
高职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去向具有区域性与基层性的二元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地方经济的区域性特征,每一区域经济都有自己特殊的产业和行业,对人才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形式、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走的是区域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的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这也是高职教育独有的特色。因此,高职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去向具有区域性。同时,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去向又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玉华.略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2]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5,(12).
[3]侯玉印.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J].教育与职业,2005,(9).
[4]王兴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5]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6]姜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及培养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1999,(12).
[7]赵浩兴.构建“整合——互动”(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5,(2).
作者简介:
王卫学(1976—),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职业学院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