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与对策

作者:陈学梅




  摘要:“订单式”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操作和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对六个方面局限性的分析,可以制定克服局限性的五种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优势;局限性;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同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及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难题。学校在师资上也能得到相应的补充。而且在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教育成本,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这种育人方式是一种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的创新,不仅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更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无疑应大力提倡和广泛推行。我院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已有多个“订单班”的学生相继就业。虽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和推广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局限性一:我国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需求是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先决条件,这是由“订单式”培养模式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我国工业企业规模从数量上看,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并存的格局,其规模经济效益大体反映了各种规模类型的特点。但是若就企业的规模水平,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数量与规模而言,由于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地方割据、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工业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对于规模化企业而言,由于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加之自身具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高职院校之间紧密结合,实施“订单式”培养既方便可行,又能保证培养质量。而对于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对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甚至可能非常迫切,但是需求数量有限,单独组班培养很不现实。从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角度出发,教学班级人数越少,教育成本就越高,若不接受“订单”,又将失去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因此,如何在中小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十分困惑的问题。
  局限性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要求顾虑较多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然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他们有强烈的主宰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价值的诉求。在企业与员工不能实现“双赢”的情况下,人事将产生浮动,对管理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不希望新员工出身于同一院校,避免形成小团体、小帮派。这也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不能大力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局限性三:企业的发展不够稳定我国的企业所有制主要有九种形式,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港、澳、台合资独资企业,其他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有起步期、鼎盛期与衰落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明显。而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有稳定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否则,企业一旦走入低谷,“订单班”学生的违约现象就会比较严重。
  局限性四:学生的法律观念淡薄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择业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卷入了择业的劳动纠纷。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是缺乏维权意识、契约意识、合同意识、公民意识以及对违法行为性质的正确认识等。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进入“订单班”后,发现自己选择的企业不够理想,而后来的招聘单位更好,于是不计后果地违约,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致使企业不敢轻易下单。
  局限性五:学校的资源配套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学校教学一般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自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时候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往往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相互脱节。“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能够很好地克服人才培养计划的缺陷,尤其是为企业设置的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工程师专门授课,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但是,其他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很强,其教学内容很难量身定做,往往与非“订单班”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订单式”培养意识不强以及教学管理对“订单班”教学计划的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实训设施不能因需设置。实训是“订单式”培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过程。由于实训内容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定,与生产实际非常接近,因此,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从未开设过的,必然会对指导教师与实训设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局限性六: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及企业缺乏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因此,高职院校非常重视。而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比较缺乏,合作则更少,不能互通人才需求信息,导致“订单”小,难以组班,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订单式”培养方式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但这种方式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客观要求。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发挥品牌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在教育市场上,要获得企业的人才“订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声誉。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有充足的师资、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备的教学设施,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快、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学校更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最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对策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首先,学校设置专业必须与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非常匹配;其次,要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使实训设备满足“订单”要求。在教学硬件满足之后,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实际指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首先精通,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订单”教育的实现。
  对策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尤其要增强学生的契约意识,大学生已经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签约一定要慎重,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要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毕业生违约同样要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对策四:“订单式”培养可灵活采取“阶段式”、“菜单式”、“配送式”等形式“阶段式”是指学校培养完成一半之后,由企业挑选人员组班,校企共同合作,完成后一半的培养;“菜单式”是指由各企业提出具体培养要求,由学校汇总企业需求,将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偏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罗列制定出分门别类的详细的培养“菜单”,并依据“菜单”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实训;“配送式”是指针对一家或几家企业选才(不同工种、不同需求量)的特殊要求,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培养方案,对组成的班级实施公共教学、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强化岗位培训后,直接送入企业上岗。这些灵活的“订单式”培养更具特色,更有实效。
  对策五:组建和利用“职教集团”这是中小型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可定期召开理事大会,面向集团内各企业广泛征集培养“订单”,秘书处对集团内各企业的中小“订单”按学科和专业进行分类汇总编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根据集团内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下达培养任务即“订单”。接到“订单”的高职院校,应在当年新生报到后,采取一定的选拔方式按企业要求组建班级。在实施“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职教集团秘书处必须注重两点:(1)应以品牌专业、示范性专业等强势或优势专业作为选择高职院校的依据;(2)应定期组织企业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和督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既可以解决“订单式”培养的规模化问题,又能够使中小企业及时得到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自力.试论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特点及重组目标[M].南开经济研究,1995,(3).
  [2]姚建涛.大学生择业的法律意识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16).
  [3]解福祥.对“订单式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作者简介:
  陈学梅(1966—),女,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