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如何运用鲜活的语言构建充满活力的中职语文课堂
作者:高叶莲
关键词:课堂语言;教学手段;语言魅力;活力课堂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失职的。中专学生不同于高中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知识面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气氛不浓。他们的语言储备、语辞能力、思维品质都无法理解意义深邃的书面语。中专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语言艺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诠释母语的魅力,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表情达意的标尺,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汉语魅力最直观的体现,它所展示出的文本的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是母语魅力的最好诠释,由此激发出的学习热情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机。
解读课文内涵,弘扬人文精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解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论、创获文本的积极过程。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语文教师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既是对文本内涵的真情阐发,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深情呼唤,充满鲜活的人文精神,表达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中职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优美流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体现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紧扣汉语的科学性,准确地表情达意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普通话”。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如果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朗读课文,必然造成交流的困难,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其次,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应该准确无误。只有清晰、准确、合乎逻辑的语言才最有科学性。教师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混乱。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有亲和力,还有些人养成了“口头禅”的习惯。这些做法都会影响互动,影响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干净利落、简洁精炼、清楚明白、准确规范。
抓住汉语的生动性,调动学习兴趣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上,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是,一篇枯燥的古文,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又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武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通俗、幽默的特点。鲁迅先生曾用“贾府里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通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明了“美学的阶级性”。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寓批评于幽默中,学生易于接受。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在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通过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利用汉语的启发性,启迪学生联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组织语言,因势利导,引导探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比如本人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曾运用这样的过渡语:作者为何几次强调刘和珍的形象是“始终微笑着”的呢?接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结束后,给予总结:第一,悼念烈士;第二,反衬敌人的凶残;第三,驳斥无耻的流言。在学习郭沫若的《白鹭》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内涵,本人抓住了“精巧”、“太不寻常了”、“忘却”等关键词语进行启迪:作者为什么说它“精巧”,这里包含了作者对白鹭怎样的情感呢?说白鹭太不寻常了又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如此一步一步启迪学生,学生的思路渐渐开阔,紧紧围绕教师的设问积极思维、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真正的内涵,也使他们从中受到了美的教育。
借助汉语的音韵节奏,增强语言美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具有独立的音韵美因素,能够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中职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做到语速适当、语音优美、语调抑扬顿挫、语势有张有弛。甜润柔和、音量适中和谐、节奏鲜明轻快的语音会使学生感到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其兴奋中心也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人在教授《再别康桥》第一节时,轻缓地说:“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依依惜别,飘逸而洒脱。”这种讲述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受诗人情感的感染。结尾时,又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说道:“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获得了很大声誉。然而满腹才华的徐志摩,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最终只像流星一样划过了诗的天空,化作了西天的云彩。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在山东遇难,年仅35岁。他就这么悄悄地来了,又这么悄悄地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他将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把思念留给了康桥也留给了我们。”我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自己对一代诗人的惋惜与不舍表达出来,学生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感氛围中,把握了诗的精髓。这样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领悟汉语的情感性,激发学生共鸣“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教室里有声的语言,以情动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恨、或悲或乐,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学生如聆听美妙的音乐,思维的翅膀为之张翕,进而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感知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起到促进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怀鲁迅》一文开篇写道:“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教学中,我首先强调“晴天的霹雳”是为了表现作者在听到消息时内心的震惊与悲愤,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时,紧紧把握住这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现作者异常悲愤的心情,以及对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同时,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一起品味、感受。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意念才能更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
借助态势语增强课堂感染力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展现生机勃勃、富于强烈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笔者讲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径:“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时,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表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词的讽刺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关系密切。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用科学、生动、富有韵律、富有启发性和激情的语言教书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如坐春风的感受,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高叶莲(1973—),女,吉林省长春市人,199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语文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本文责任编辑:郝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