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作者:肖珍教
第三,学校教育紧贴企业需要,真正做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第四,高等院校与企业在合作教育过程中,既可以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又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双赢”。
几点启示
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和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努力探索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更有效地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途径。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校多年来校企合作教育开展的实际,笔者认为,政府、企业、高校应该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对于政府而言,应加强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立法、政府补贴等形式,积极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各级政府对校企合作教育的倡导和支持应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中,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应给与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促进高等院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应实行包括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政府补贴)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任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不应仅仅追求利润,看到眼前利益,而应切实采取实际行动,承担起共同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对于高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探索与本校、本地区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是:(1)校企联手,实施“零距离”订单式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校教师深入各类企业进行研究,探讨出一种“3﹢0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企业按其发展要求,预测人才需求,在学生三年级时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与企业共同组织面试,挑选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编制教材;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与实习环节中,毕业时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按一定比例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目前,我校已与贝尔阿尔卡特、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斯米克集团、小糸车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2)联办二级学院。为了密切校企关系,建立各类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我校还积极与各类企业共同办学,联办二级学院,如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为基础,建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由企业投资100万元设立奖助学基金、建设专业实验室;与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合作,建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蒙妮坦学院,等等。(3)共建实验实训中心。由我校通过提供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与各类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如我校与实达电脑共建了实训平台,与创先泰克实行合作开展研发,等等。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员工,既可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师资缺乏的难题;学校则可以充分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互利的目标。
参考资料:
[1]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5).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
[4]金柏芹.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5]霍汉平,等.依靠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J].现代电子技术,2004,(17).
[6]巴世光.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4,(31).
作者简介:
肖珍教(1978—),男,教育学硕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