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谢 鑫 刘宁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出现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应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有关部门曾针对“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的问题做过调查统计,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能力不足,学校支持不够。就业指导不够占据首位,其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致手足无措。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快速扩招的压力下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几乎没有将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列入议程。同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仅仅是将就业指导课提上日程,而且更多地局限于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对择业技巧的传授等方面。
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尚需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不懂得何谓“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种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将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就足够了,至于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也没关系”;“其实所谓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就是去找工作吗?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别”……从这些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被动接受,根本谈不上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有些学校及部分教师据此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学校就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使命,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是否能从事相关性的专业工作,在就业岗位上是否有发展潜力,则无从知晓,学生步入企业后往往有诸多的不适应。学校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不清楚学生的求职意向,在供需双方信息不能有效匹配的情况下,高校不仅对大学生的培养失去了市场导向,而且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和企业的期望。因此,应重新定位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形成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和手段,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相匹配。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
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对策
加强个体指导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目标及能力特长,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增强学生的“职业”及“职业能力”的意识。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个体指导的力度,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量体裁衣”,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应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企业实训内容,并开展不同的职业能力指导。一年级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训,走访实训基地,了解专业特征及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确立三年的学习目标打下基础;二年级时,可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同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三年级时,可为学生安排准就业实训,进行职业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未出校门先上岗,经过具体实践,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既能积累经验,又能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整合学校教学资源,进行全程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因此,需要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师队伍,同时,应健全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一年级可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初步建立目标;二年级可进行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增强能力与素质;三年级可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加强就业信息交流,为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适时引入企业文化及企业培训,建立全员就业指导,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除了重视知识和能力外,更应突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广泛关注,即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应该不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应能尽快适应所处环境、位置对知识的需求。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将教育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作者简介:
谢鑫(1976—),满族,辽宁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生涯规划。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