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

作者:张东军 陈新华




  摘要: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学科本位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文章就如何改革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课是高职化工、轻工类等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移。因此,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职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重组和整合课程内容,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优化,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
  
  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高职化工与轻工类专业,化学实验课一直分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有的专业不开物理化学及实验)四门。这种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是理论课的附庸,是为验证理论的。多年来虽不断调整和改进,但基本框架没变。这种教学模式,对以技能培养为根本的高职教育来说,弊端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1)实验课隶属于理论课,这与高职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不利于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的独特作用。(2)四大化学实验各自相对独立,教学目标分散,实验项目虽多,但针对性不强,同类型实验多有重复,又常常与所学专业脱节,教学学时分散,使教学效果较低。(3)实验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大多以性质与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综合实验技能培训项目。(4)考核办法落后,标准单一,缺乏过程评价办法,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重组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使新课程摆脱对理论课的依附地位,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以能力为本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构建新教学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绕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根本,把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于新课程之中,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能掌握规范的基本技能,又具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现专业特色新课程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既要满足专业需要,也要有所侧重。例如生物技术专业就需要加强分析试验内容,侧重定性定量分析与现代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能针对生产实际利用所学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又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要着重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要使实验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如可以初、中级化学检验工为导向,依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设立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点,通过日常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再经过短期集中强化,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通过直接体验获取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智能特点,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的形式获得直接的知识与能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亲手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掌握了实验技能,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不再等待教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而是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指导者。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高职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其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重归纳法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偏重演绎法的理论课教学方式。因此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重新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面向整个职业生涯,把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分解并融入课程目标之中,设立系列能力点和知识点,最终使学生获得满足职业需要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应制定出合理的大纲,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与技能要求、教学内容与进度、教学学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并以此来指导实际教学。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课程目标分解课程的能力点和知识点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包含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占主导地位,知识目标围绕能力目标设定,弱化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同时,实验内容要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做好衔接、整合,合理分配内容。
  化学实验内容一般可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常识与基本操作训练,物质鉴定与分析实验,化学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基本常识与基本操作的内容主要为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数据处理方法、化学试剂保管与使用、基本实验仪器使用等。物质的鉴定与分析实验内容侧重基础方法和基本分析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性质、分离、提取、结构鉴定以及其他物性常数测定等。化学合成实验包括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合成以及优化条件、路线设计。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包括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有机分析中用到的较先进的仪器与使用方法,甚至是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项目开发等。不同专业要根据需要做到各有侧重。
  在新的化学实验项目设计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最终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
  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要自编教材,规范教学内容,这样更能突出专业特色和职业需要,更有针对性。
  实行综合考评的考核办法,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考核方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制定考核方法必须科学合理。要取消期末单人单项抽签操作考核的办法,建立符合能力本位的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融入考核之中。每一种仪器、每一种基本操作都有评分点,重点看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分析方法与过程,而且最终质量评价还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考核应采用多种形式,每次评价或测试的重点放在技能考核上。具体办法如下:化学实验成绩由平时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20%)、期末笔试(占30%)三部分构成。其中,期末笔试也可用职业技能鉴定代替。对学生的评分宜粗不宜细,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档次。对不及格的学生,要实行不能补考、只能重修的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育,所以只有加强平时考核,检查和反馈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室管理
  
  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打破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再加教师演示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平淡的讲授变为生动活泼的图像,变抽象为形象。这样就增大了授课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制作的Flash动画不仅可生动形象演示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反复强调不同操作技能考核点的细微之处,对那些危险性大、污染性高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演示其过程,突破实验条件的局限,增长学生的见识。
  各实验室要合并为一个化学试验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使用,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人员的培训、管理等工作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新课程应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对实验教学过程实行规范管理。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小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优生优教,同时为不断拓展更新实验项目做准备。
  新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消除了四大化学课程学科壁垒的影响,确立了化学实验课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细化了考核标准,优化了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是,高职化学实验课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教材编写、考核标准的优化、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等问题,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探索、调整,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东军(1970—),男,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