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模具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新模式探索
作者:胡晓岳
关键词:模具专业;两年制;三校生;改革;中、高职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省份,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制造业发达,而模具是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近年来,广东省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电子与通讯工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广东省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
模具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模具的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中、高档模具的比例将不断增大,这些因素都将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类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很多人从事与模具相关的行业,并且有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在中、高职衔接中出现了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两年制模具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模具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两年制改革思路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的前提条件,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好衔接工作。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广泛的适应性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普及发展时间不长,许多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还带有本科课程的特点。此外,中职和高职在课程体系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合作,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因此,在改革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与其相邻的其他职业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内容的衔接,与普通教育内容的衔接,并且研究在一种统一框架体系下,进行各职业教育层次课程体系设计的方法。
1.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技术类人才。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两年制高职课程,首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这有利于突出职教特色。在教学中应加入助理模具设计师考证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试合格后,可以轻松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2.按建构模式编制课程结构。我国目前的高职课程结构基本上属于应用模式,即俗称的三段式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本身的线性演绎逻辑关系为基础。研究发现,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而非线性演绎关系;在学习心理上,高职学生倾向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课程结构的合理模式应当是建构模式。
3.建立起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中职与高职许多课程的内容重复出现,有些内容的复现率甚至达到60%;此外,高职的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二是“三校生”。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好,但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三校生”职业素质较好,但文化基础薄弱。如何针对两种生源进行区别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上述两类问题都与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错位有关,以致影响了培养效率和效果。课程改革的内容就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原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活动的课程结构,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顺利过渡和接轨。此外,还要有效地配合上述选课制,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4.建立以工作任务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在两年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两年制高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功能,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加强CAD造型设计、冷冲模课程设计、塑料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先后、难易等关系;明确金工实习、数控铣工实训、模具加工综合实训等实习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加工实践课程始终围绕模具的制造过程展开。理顺设计与制造实践内容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设计与制造的有机结合,体现本地区的行业特色。“三校生”两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5.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应综合教学内容,贴近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学院应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主要有能力模式(适用专业课程)、相关模式(适用专业支撑课程)、认知模式(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提前)、项目模式(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等,对这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会产生显著效果,缩减学时,优化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评估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估方法非常单一,主要沿用本科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只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程度的客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估也使得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因而无法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以评估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考核方式,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采用连续考试过程评价,而非“一次考试定结果”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配合课程模块化,提高考核效果。
对口招生所谓中职对口上高职,主要是指“对上专业接口”。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从各类中职学校到各类高职学校,专业建设(如专业分类、名称、范围、要求等)很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中职学校尤其是职业高中,专业种类繁多且覆盖面较窄,使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高职专业。模具专业对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只有机械专业的中职学生,才能用两年的时间在高职阶段学好模具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机械类三校生,尤其是模具专业的学生学习较为轻松,学习效果也好得多。
两年制遇到的问题
两年制模具专业改革,主要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1.实行学分制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同一班级的学生不再是同时入学、上课、考试、毕业,特别是学籍管理的动态化,使得原本简单的学校管理复杂化,增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2.两年制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重大调整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的环节与内容的改革,考核标准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既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知识,又要学习模具专业技能,知识量非常大,然而学时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就使得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相当困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