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亦厂亦校”: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陈国方
关键词:高职;亦厂亦校;办学模式
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
我院在探索高职办学模式过程中借鉴了“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吸取了合作教育的精髓,针对学院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尝试了“亦厂亦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亦厂亦校”办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既能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注意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培养人的品德,训练人的行为及与实践有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缩短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经验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非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才能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建构。
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特兰特技术学院(Sunderland Technical College)的英国合作教育属于“三明治”式教育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走出校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即四年制大学工作时间为18个月,三年制为12个月。1906 年赫尔曼·施奈德在美国辛辛那堤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ati)倡导的合作教育,则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工作,一周后两组相互交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将学年分成“理论学期”(academic term)和“工作学期”(work term),每学年由三个学期组成。”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逊说:“在终身学习成为将来不可避免和实际工作变得更加不明确的世界中,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分界好像正在变得越加不能了……在这一情况下,可能对将来学习的环境和范围要采取新的定义”。这些模式促使我们提出了“亦厂亦校”的办学模式。
“亦厂亦校”的办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学习者“亦工亦学”,把课堂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使职业技能得以完成。
“亦厂亦校”办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为学生进入企业打好基础。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归纳起来,“亦厂亦校”办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企业的市场性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前厂后校”模式存在局限性首先,工厂要完全融入市场的供求关系,接受市场的挑战与检验,这就决定了并非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创办企业,真正能办好企业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校办企业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学生真实情境训练的需求。再次,企业的选址也很重要,校园并不适合创办企业。
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从事某种专业或职业打好基础。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寻找新的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促使高职改革教育机制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曾提出“以他方为中心”的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分散安排学生的工作,从而推动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使企业在实际中能共享资源(如学校投入设备和适当的培训经费)。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亦厂亦校”办学模式的特征
“亦厂亦校”办学模式有如下特征:
首先,办学的开放性。办学模式的子系统不应仅限于一种,可以是厂中校,校中厂,可以引进,也可以延伸,可以本地拓展,也可以异地发展。我院在依托宁海模具城和宁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集中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于2004年9月与宁海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宁海模具城共同建设了宁海机电产学研基地。宁海模具城自2001年开工以来,已经建成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综合大楼6000平方米,入城企业260多家,被评为“省级塑料模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5年先后挂牌成立了宁波市模具检测中心、宁波市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海模具信息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宁海县模具展示中心、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
其次,资源流动的双向性。既包括企业向学校输入的职业情境、职业训练和企业文化,又包括学校向企业输入的资金、智力和劳动力。我院与生命力模具企业的合作就是其中的范例。成立于2005年的生命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以塑料模具为主要产品,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具备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院拨出一定的培训费,由学院按照学生人均经费的一定比例拨给该企业,主要支出为管理费、实践教学项目的耗材、指导教师的补贴等。学院负责本院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课时及补贴,公司划出约500平方米的场地与学院共同建设模具实训车间(包括实训场地、计算机房以及办公室),并投入25台微机建设机房。除此之外,该公司还计划投入部分数控设备。生命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为基地开设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使学生了解了塑料模具的整个设计、制造过程,并且亲身参与实际产品的制造流程,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以及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意识等模具工程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次,工学安排的灵活性。“亦厂亦校”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模糊性和兼容性。将学生安排到工厂和农村参加长达一学期甚至一年的劳动并不现实,而且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非常强烈,因而 经常出现学校花费大量精力,学生却不买账的现象。如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曾安排100个学生到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结果两周后学生因为报酬等因素集体辞职。“亦厂亦校”则强调在工作中介入教育的理念,在教育中介入工作的元素,灵活安排,遵循市场的运作模式。
又次,校方人员身份的双重性(见下表)。
最后,学生带薪工作问题。“亦厂亦校”办学模式中,由于学生工作时有教师和技术师傅的指导,薪水只是劳动力的部分体现,所以,学生虽然带薪工作,却又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劳动力价格得到工资。如在上学期本校与波导公司的合作中,学生在手机生产流水线上工作五周,波导公司给予每个学生400~500元的工资报酬。
“亦厂亦校”办学模式探索中的思考
办学经费的投入渠道有待进一步理顺由于“亦厂亦校”办学经费投入大,目前主要在制造类专业中实行。要想大面积推行该模式,必须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应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培养目标、学习制度、教学内容、证书制度、学习评价、教师水平、决策管理等都需要转变。
企业介入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缺乏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法规保障和合作的动力机制。
学生管理需要改革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劳动权益的保障,安全生产的教育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瞿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2]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模式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99合作教育专辑),2006,(4).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孙百鸣,赵宝芳.产学合作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3,(4).
[5]侯维芝.产学结合符合现代学习理论[OL]. http://www.qggj.com/new/xinwen/list.asp?id=63.
作者简介:
陈国方(1949—),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