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生涯教育

作者:裴利华 谭志平




  从学生职业规划现状来看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的转换期,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使职业倾向逐渐具体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是大学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然而,调查表明,仅有7.29%的大学生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另据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仅有18.72%的学生对生涯教育概念很熟悉,较熟悉的占26.92%,听说过的占30.77%,有24.04%的学生对这一概念感到陌生,这充分反映了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着缺失与盲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涯发展方向,备感茫然与彷徨、焦虑与不安,经常以睡觉、打牌、游荡、赌博等方式消磨时光。因此,在自我同一性视阈内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存在价值得以凸显,大学生生涯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层次类生涯教育目标,坚持全体性原则
  运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可以从“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将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职业同一性获得、职业同一性早认、职业同一性延缓与职业同一性扩散。根据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影响其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因此,面对职业同一性状态不同的学生,要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层次加以引导,促进全体学生职业同一性的确立。
  对于职业同一性获得者,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在尊重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并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反思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认清所担当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明确奋斗目标,激发成长动力。
  对于职业同一性早认者,应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逐渐脱离对权威的依赖与崇拜,学会将有关的经验和信息联结起来,有效地统一自我与他人的信息,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系统,并学会选择与自我决定,使自己的投入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和主动性。
  对于职业同一性延缓者,首先要明确延缓状态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然经历,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或开展自我探索的团体辅导,通过探寻“我是谁”、“我将来干什么”、“我如何适应社会”,以增强自我意识,合理规划人生。
  职业同一性扩散是必须防止的状态。对于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应开展同质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测试筛选成员,或张贴海报招募自愿者,将他们组建成辅导团体,开展一系列的生涯辅导活动,如“我是谁”、“谁塑造了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我的未来我做主”等,帮助学生梳理过去、明确方向,立足现在、形成动机,焦点解决、感受成功,渐渐获得成长的动力。
  (二)树立发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坚持主体性原则
  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就业辅导、职业辅导与生涯辅导。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应注重更深层次的发展性和主体性。一方面,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应要求学生转变观念。即改变“等、靠、要”等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其次,应引导学生主动设计。学生自己要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看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要考虑个人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同时,应有意识地增加技术性、实践型课程的学习,主动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自身的职业优势。再次,应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学习观。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素质性预备学习,专业设置仅是职业发展的倾向,而未来发展有较自由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每个人都要利用宽松的学习氛围,制定自己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发展性层次学习目标。
  (三)开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坚持渐进性原则
  大学生生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于大学整个四年。
  大一试探期: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通过与师哥、师姐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网站或报纸杂志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状况、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各方面所要求的能力技能与素质。其次,应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心理测试与职业适应性测试,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项,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行为倾向等,扬长避短,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再次,在上述基础上,初步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合理匹配。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职业性向测验。
  大二定向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是其重点工作。即在认识自身能力和个性“能做什么”,了解职业前景“应该做什么”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想干什么”,引导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达到知、行、意的统一,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而做好准备。职业生涯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一般应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与长期目标加以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大三加强期: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其重点工作。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措施。行动方案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与相应的教育与培训计划等;行动措施包括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技能的拓展,求职技能的提高,相关的竞赛、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等。
  大四分化期: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前三年的准备情况。首先,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择业、适业、敬业的专项指导,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再次,鼓励学生勇敢地走出校门,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Jane Kroger.discussions on Ego Identity[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3:13.
  [3]张鑫,李昌庆,傅金芝.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21).
  [4]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5]李文道,邹泓.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6]梁红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
  [7]夏海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2(12):116.
  [8]李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之我见[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1.
  [9]谭志平,姚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裴利华(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株洲师专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谭志平(1965—),男,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