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内容与发展策略
作者:方小铁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教育;“非农”技能培训;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城市(镇)居民,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看,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是使农村脱贫致富。多年来,国家的政策及舆论导向(如“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引导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印度籍著名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一个人创造收入的能力或机会的失去或被剥夺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据此可以认为,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生存、发展与创造的能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04年7~8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谈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办法时,81%的人认为应“着力于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认为解除贫困的关键在于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技能。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因此,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其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培养现代农业劳动者,二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以及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各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萎缩,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走下坡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和农村职业高中难以为继。农民成人学校、各类短期培训机构在校学生也存在大幅度滑坡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当前,我国农村的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开发人员以及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然而1999~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农林专业与“非农”专业)、普通高校与农村相关的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却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长期以来,在农村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将农村职业教育仅仅当作农业技术培训,以为在农村生活,种田、养猪,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就够了,无需学习。轻视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看到农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巨大潜力,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长远眼光与战略思维,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农转非”的职业技术培训,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存在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学习一种技能然后到城市打工,脱离“农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出路狭窄,而接受高等教育则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到城里去”,所以抱着升大学(或高职)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这种状况在落后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凭教育”、“升学教育”,变成为城市输送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的根本原因。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不多,过去对于不受重视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更少,使得大部分地、州、县由于经费紧张,没有实力设立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仅投入人头工资经费,甚至出现许多学校多年来没有任何建设资金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经费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严重欠缺。据了解,职业教育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的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相比大体持平。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不少农村职校资源短缺,教学设施不全,设备水平低劣,图书资料陈旧,实习、实验条件很差,市场适应能力低下。
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学方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多数是专科教材的压缩版,偏难、偏全,难以有效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另外,学费偏高,约占农村年人均收入的80%,这也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得不到较快的普及。前一阶段竞相发展的“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由于缺乏紧密的利益衔接机制,实际上并无突破性成果,“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几乎是空白。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的脱节,使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果不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因而很难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着眼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的知识化工程,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能、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必须“非农”技能培训与农业技术教育并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断丰富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必须有一大批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技术人才,这离不开对农民进行农业发展知识的培训。要集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创业辅导于一体,实现对农民在农业生产、销售、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帮助。但这仅仅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的同时,应该看到现代农业已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是“农、工、贸”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举协调的大农业,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兼业性的特点,注重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农民主要兼业的不同规格人才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非农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扩大非农收入份额,拓宽就业致富途径。另外,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正处于产业调整、转移、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大量工业组织和基地要向农村转移,急切需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对农民进行非农培训,让农民“离土不离家”,这样既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又可避免人口迁徙带来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