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学博 尹 娟
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很少看到适合农村教育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这显然不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仍然要回到农村,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脱节,使这些青年不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建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当前,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看到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读书只为升学的应试教育观导致传统教育观念的恶性循环,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越多,离开农村的人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因此,使农村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变革阻碍农村教育创新的落后观念,是对当前新农村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4,(3).
[3]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4]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张菊霞,夏金星.梁漱溟乡村社会教育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J].职教论坛,2007,(1).
[6]宋丽娜.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今农民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作者简介:
张学博(198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
尹娟(1980—),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