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建设探析

作者:彭纯军




  摘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确定相应的专业培养方向,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院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示范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资源优势与培养特色来看,高职院校目前主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本文拟就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探讨。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专业名称应采取“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应体现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在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上有所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
  对于示范性专业的内涵与功能,林年冬认为:示范性专业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的地位。示范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
  对于可操作性而言,将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应在调研分析物流专业领域的行业与产业背景以及物流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的培养特色,重点突出物流专业的示范性与特色,确定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此外,应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适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广东省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港口、保税区、空港、铁路等物流节点对区域物流的集散和辐射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广东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办学资源许可和时机成熟时,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际快递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UPS已成为2008奥运会物流及国际快递的赞助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也正式落户广州,各大快递企业急缺国际快递方向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可考虑设置国际快递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为这些领域提供合适的人才,在加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专业教育的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建设物流示范性专业,要坚持“首在创新,重在建设,贵在示范,优在特色”的指导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岗位类型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具有示范性和特色的专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由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本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剖析、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指导、毕业生就业机制、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例会,讨论在专业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和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依据上述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确定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教学职能,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益,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示范性专业建设关键的环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均衡合理,同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此外,借助外部优秀的师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坚持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特色,按照模块化思路,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可把专业课程分类组合成6大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弹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使二者相得益彰,并可增设选修课程,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实践国外职业教育界广泛采取的小组学习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顺利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除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外,重点应放在物流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
  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校外企业参观实习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合作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
  应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从业要求组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
  教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应依据各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教学体系中持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资格认证做准备。
  职业资格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可以集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确保认证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林年冬.品牌专业的示范性功能刍议[J].高教探索,2005,(4).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董大奎,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创新和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6]潘启富.关于构建《广西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7]李肖夫.关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2).
  [8]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8).
  作者简介:
  彭纯军(1975—),男,河南新县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