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特色办刊:高职院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作者:钟秀倩




  摘要: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学报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学报的论文发表与交流,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学报起步晚,底子薄,经验少,要想从高校学报中脱颖而出,必须依据自身的优势和地方特点,坚持特色办刊,努力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术交流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定位;特色;品牌
  
  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了更好地反映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更好地开展校际学术交流,高职院校学报应运而生,且已成为我国高校学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高职院校学报既是各高职院校学术交流的窗口,又是广大教师展示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平台,一大批科研论文通过高职院校学报得以发表和交流,从而推动了职教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经验少,高职院校学报的办刊方向和思路与本科院校的学报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学术性方面。要想使高职院校学报从高校学报中脱颖而出,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术交流平台,必须依据自己的优势和地方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办出自己的特色。
  
  找准位置,确立学报定位
  
  宗旨定位,把握刊物的取向与发展办刊首先要明确刊物的定位。美国《新闻周刊》总裁的办刊名言是这样的:“办好期刊的秘诀,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期刊的定位就是确定期刊的服务对象,期刊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般期刊是这样,高校学报同样如此。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因此,学报必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如何科学定位本校学报的出版宗旨,在共性中凸显个性,强化出版宗旨定位意识,把握刊物取向和发展,是学报编辑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确定了高职教育的定位。高等性是指在思想性、理论性和教科研等方面必须与一般高校相一致,在同一层次上;职业性是指在办学方向上应与一般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性是指本科院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与科研,而高职院校则应更多地侧重于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掌握。因此,高职院校学报在本质上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等为主的刊物。高职院校学报应当努力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产学研结合服务,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学报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才能在办刊过程中不断培植自身的特色,增强自身的实力。学报除了努力为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服务外,还要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沟通,及时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办刊理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获得优秀稿件。因此,不仅要将学报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还要使学报成为读者与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读者定位,确定学报服务的受众所谓读者定位,就是要明确刊物的读者是谁,受众是谁,读者需要什么。对此,办刊者必须换位站在读者的位置进行假设与思考。高职院校学报服务的受众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本校学生,他们既是学报的读者,也可能是作者,学报应根据他们的需求组织内容。现在的高职院校学报,大多栏目和内容雷同,如“高职教育与管理”、“经济与管理”、“文史研究”、“学术讨论”、“专业技术研讨”、“教学论坛”等等,当然这些都与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该以此为重点,围绕重点组织文章。虽然不同的高职院校办学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理论研究、有的侧重技术基础、有的侧重工程技术、有的侧重技术应用、有的侧重教学方法,但不管侧重点如何不同,内容相去不远,所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基本相似,大同小异。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功利性较强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目前的高校学报,人们的评价是:严肃而呆板。要使学报在原有的基础上办成某些社会期刊那样既有严肃性、专业性、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特色办刊应是必由之路。单纯专业性的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求的,而且过于专业的东西有时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因此,专业性文章也需要语言上的通俗易懂。作者应处处为读者着想,所写的文章应该能让不同专业的读者看懂,且必须简单明了,即使读者对某个专业并不熟悉,也能大致看懂文章的内容。在这方面,我国著名作家及出版家邹韬奋堪称表率。他的写作与出版都有一个特点,“只想到使大家一般都看得懂,读得懂”。读者需要的是丰富实用而又饶有趣味的东西,如果对刊物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所办的刊物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若读者对刊物内容有兴趣,而文章读起来却晦涩难懂,这种兴趣终究会失去。因此,学报应开设一些文学色彩浓郁、趣味性强而又不失专业性的栏目,如“科普世界”等等,此类文章总是能以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各学科的最新知识,既让读者兴趣盎然、情绪放松地了解各种不同的科普或专业知识,同时又能满足读者的多重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作者定位,拓展自己的稿源要想使学报稳定而持续地办下去,就必须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依靠他们,才能开拓学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目前社会上最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是《读者》和《青年文摘》,由于其坚持人文关怀路线,多年来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精品美文,尤其是《读者》,似乎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但是,后续出现的大量文摘型期刊如果继续沿着《读者》、《青年文摘》的老路走,势必遭到惨败。因为前者已经形成了品牌,享有了市场占有率,后者很难与其竞争。因此,后来者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细分市场,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生存。高职院校学报也是一样,不能沿着本科院校学报的办刊路子走,本科院校底子厚,基础好,理论性强,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都是高职院校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按照本科院校的方向和方法办刊,势必会走进死胡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特色办刊,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品牌。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依据学校原隶属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有利条件,开设了两个特色栏目:“院士风采”和“科普世界”。因为广东省科协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院士、科学家和科普作协的会员,他们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人文涵养,是学报取之不尽的稿源。同时他们也是学报的固定作者,为开拓读者的知识面,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色定位,学报生存的保证要想使刊物成为读者的知音,就要讲究办刊的风格与方式。风格是期刊在文章编辑、版面设计、栏目安排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统一的审美特性。这一审美特性使期刊在软件方面产生差异,有时候差异是很微妙的,但却能使期刊形成别人难以模仿的个性。风格既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内涵,同时还应体现出具有趣味和特色的整体感与稳定感。期刊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阅读口味,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沉淀,相对保持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如《读者》,整体透出一种人性美、心灵美,富有哲理性,可以潜移默化地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同时又很有可读性,个性鲜明。个性构成期刊的特色,可以凝聚基本读者群,一种刊物在内容上如果缺乏独特的个性,就不可能具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在期刊市场上也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高职院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研究以及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失去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办得较成功的高职院校学报,其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其他期刊无法替代的风格特征。当前,在学报办刊模式基本相似的情况下,特色办刊就成为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只要有特色,就可能产生亮点,就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就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