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试论以师为本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作者:李运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回顾历史上历次教学改革,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很多。其中,关键因素是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比如,没有教师自觉、积极参与的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教师相应的能力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教学改革就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有的教学改革虽然目标明确,但由于教材、大纲、评价管理体制不配套,导致教学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能否正确贯彻教学改革的精神,能否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能否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第二,是否愿意承担改革的责任和义务;第三,是否有能力完成改革任务。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必须抓住教师这个主要因素,从提高认识,构建激励机制,做好教改的计划和部署,健全课程、教材等辅助支撑系统等方面着手进行。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任务
近几年,职业教育从过去的学科教学体制中剥离出来,愈发接近生产实践,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日益清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学生就业的定位被广泛接受。但从明确目标到真正实现就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的学制、教学管理制度大多为学科教学体制、结构服务。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机制适应市场变化要求,适应生产一线的岗位要求,适应学生就业的要求。
关于课程“深、难、偏、繁”的讨论,一直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不能过高估计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及学习心理基础。在当前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条件下,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的准确定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一方面学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课本、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脱离生产一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更新与职业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学生与生产一线岗位的要求存在距离。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职业教学校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教师认识有误。有些学校和教师把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理解为只要传授技术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顾学生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这样的改革,把培养青少年成长的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偏离了教育目标。
问题之二:教学目标脱离实际。针对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与教材和教学目标要求差距较大的情况,有些教师采取减少教学内容、降低考核要求的办法。
问题之三:教师脱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研究、动手的学习实践机会。从理念上来说,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学习观,从技术上来说,缺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技术和能力。
问题之四:教材改革滞后于教学改革。当前,教材改革十分迫切,教师也对修订、编写教材具有很高的热情。但由于没有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编写规范要求,致使某些校本教材的编写标准偏低,甚至偏离了教育目标的要求。
问题之五:教学无法,课堂沉闷。千篇一律的讲授、灌输,是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十分严重的教法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备课和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基础、起点,缺乏引导,没有铺垫,不进行启发,一味地照本宣科。第二,缺少灵活的教法。教师自身对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知之甚少,对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对复杂教学情境下组织教学缺乏办法或方法单一。第三,缺乏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能紧扣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法、措施当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机制
改革是一种对以前的错误或不适应的内容进行否定。对教师而言,职业教学改革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教学中的部分或某些特定内容进行否定,是痛苦的蜕变过程。要做到这些,除了要认同改革目标以外,还要有改革的勇气和能力。具体做法是:
第一,建立师德建设机制。改革是利益调整,是更新。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当前,职业教育适逢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学校规模空前壮大,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形势下,尤其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从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二,建立教师学习更新机制。推动改革进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学习使教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更新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和就业要求,适应职业教育自身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
第三,建立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技能水平的激励机制。改革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生产实践一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促进更新教学制度,更新教材,更新教学方式,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四,建立教学改革投入机制。改革教学、教师评价标准,改革教师劳动分配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推动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课题研究的投入、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更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资金投入机制。
教师的教改能力水平
每个教师都应该认同、关心、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包括概念更新、课程设计、教材改编、教法改革等内容都应有教师的全程参与。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每个教师的水平和能力都适合全程参与课程改革。
从改革的任务看,可以做这样的分类:让教育理论和技术理论水平较高、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思想先进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改编工作;让教学能力强、教育观念更新快、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着力研究如何改进教法、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教师,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作出设计和尝试。
当然,不能进行绝对的分类。对于同时具备几方面才能的教师,可以让其全程参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课程建设、改革试验和实施。对于大多数只具备其中某方面能力水平的教师,应让其部分参与改革。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师的能力水平关系很大。教学改革的设计、课程设计、教材修订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很高。
总之,改革是渐进的逐步探索前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使整个改革过程掌控在一批教学改革专家手中。不能一拥而上,表面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偏离、背离改革的目标和路线。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思路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周到地搞好改革设计,认真、细致地组织实施改革。
第一,要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互动系统。要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历教育标准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情况、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当前实际的办学水平等情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修订完善培养目标、学制和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要有计划、有部署,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要体现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进行探索、试验。各地、各校都要围绕教改目标任务,有重点、有分工地探索、尝试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要体现有序性,把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作为前导工程加以落实。要结合具体课程,细化课程改革目标,围绕岗位素质要求和技能水平要求,进行实用、适用、够用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第三,要把教改与加强学习和提高、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基本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当前教学中有待于改革的突出问题源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因此,应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第四,要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研究,将其放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加以考虑。精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编写必要的实训教材,修订完善实验、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五,要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意见。明确目标和工作任务,部署近期工作,健全学校教改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改积极主动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林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2]甄丽萍.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S1).
[3]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4]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李运生(1962—),男,河北邯郸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