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关于综合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者:周文清




  第二,专业设置科学化,在稳定中求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能否吸引生源。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职院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技术状况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等,结合职院的特点和优势,开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吸引广大生源。同时,职院还要对已设置专业进行改革,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专业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与企业(或行业)协作,借助自身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设备,开发适应性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增强原有专业的活力,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是联结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日趋国际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资格和能力,还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的职业素质和完善的个人品格。所以,职院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课程模式,更新传统课程的内容,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本院的专业特点,调动全院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协同课程专家、企业家、行业专家共同创建灵活性强、适应性和实践性强的新课程,构建科学、全面、适时的课程模式。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条件。职院一方面应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如专家、企业家、工程师等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即提高实践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操作技术水平,使其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职院还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践(或实习)场地的条件和环境,为专业教师提供先进、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职院还必须改革当前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目前,职院采用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与普通高校的评定制度相同,即以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定制度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职院必须改革当前的职称评定制度,将学术水平与实践技术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职院教师职称评定的总标准,加强职院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督促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四,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环节,落实证书制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使学生既能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将只注重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转变为注重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的综合评定;将只注重最终结果的评定,转变为注重操作过程的程序规范化、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合格程度的评定,注重处理技术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力的评定,使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满足个人需求。
  贯彻落实执行“双证”或“三证”制度,即毕业生必须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特定等级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确保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线。另外,师范类职院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使其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性大学中职院的培养目标定位正确与否,关系到它的发展前途以及存在意义。因此,应该转变原有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方法等,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技术人才与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拘一格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职教育的典范,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2]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集[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3:61.
  [3]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0.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3.
  [6]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66-69.
  作者简介:
  周文清(197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职业技术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