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袁琦兰




  摘要: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从学生入学起就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并要坚持下去。要系统化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修正、完善职业规划,不断激发潜能,走向成功。职业规划指导要把普遍性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依靠实力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实践与思考
  
  央视《东方时空》的一项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关注应聘者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即所谓“就业力”不足。这种反差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除了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才会事业有成。没有目标,就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不知驶向何方。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15~24岁是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的职业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五年的学习生涯既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大好时机,又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一生的职业有一个努力方向,从而围绕这个方向,挖掘潜能,走向成功。
  
  职业规划指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不间断的探索中,在对自己的天资、能力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会确定自己的职业锚到底在哪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但一般将重点放在临近毕业的学生群体上,对低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显得比较薄弱或重视不够。通过对初入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比较陌生,不知该学什么、该怎样学,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比较模糊。对于航向不定的船来讲,所有的风都不是顺风,由于对自己缺乏目标管理,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惰性滋长、浑浑噩噩,专业基础不扎实,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最终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困惑与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悔之已晚。还有的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缺乏客观认识,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急功近利,养成了浮躁的心理和作风,最终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反差表明,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自我设计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困惑,迫切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重点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调整就业期望值,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塑造成功就业的心理品质。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从学生入学起就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并要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机会总是赋予有准备的人。高职一年级尤其要及时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明确所学专业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质,制定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行动计划,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方向。当然,只有规划,没有行动,永远也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不断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方面,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素质中的“短板”与弱点,找出自身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动机,采取切实的措施和积极的行动,全面落实自己的行动计划,提升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就业主动权,促进职业目标的实现。
  
  职业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个性特质又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到与其个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真正实现人得其职,职适其人,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社会需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通常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切入点。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了解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相关讲座,辅之以必要的心理和能力测试,系统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分析自己兴趣如何,有何特长,能力怎样,具备何种气质以及性格类型等,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质与优势,更好地扬长避短。职业规划并非单纯的纸上谈兵,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更为全面的认识,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因此,学校应支持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开展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的文学社、国学社、动漫社等社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
  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所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更清晰地了解自我和社会,科学地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实践的磨炼可以印证人职是否匹配以及匹配的程度。学校应对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安排与全程指导,借助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韧性,强化专业意识,更重要的是检验自己的能力是否被社会所承认,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对从业者素质的更高要求。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使之更科学,更切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论坛”,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评比,使优秀的职业规划脱颖而出,在学生中发挥示范作用。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给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实现职业理想,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考验的是人的韧性与耐力,只有不懈坚持,不断改进,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
  
  职业规划指导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职业规划指导要把普遍性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结合起来职业指导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征、不同需要的学生。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个性特质的差异,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职业意向。学生在接受普遍性职业指导的同时,更渴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指导服务。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是提高职业指导实效的关键。职业指导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深入调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定期分类开展小群体职业指导和一对一职业咨询,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职业指导服务,为学生的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发挥“导航”的作用。
  职业规划指导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人职匹配”固然是职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在择业过程中如果脱离社会需要,过分强调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也是不可取的。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更何况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是动态发展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挖掘潜能,完善自我,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到社会大舞台上检验自己的真才实学,依据自身的实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作者简介:
  袁琦兰(1963—),女,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