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群集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与学生生涯探索价值浅析
作者:韩学芹
关键词:职业教育;群集教育;群集职业课程;生涯探索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社会流动性增加,地理流动率加速,地区性课程已无法应付需要。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取代大量的人工操作,导致科技性失业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有关方面对青年人的职业教育重新加以检讨,认为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宜专精,而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职业试探的机会,以辅助个体的发展。群集职业教育课程(Cluster Concept Program)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群集教育的涵义
群集(Clusters)是指将一群具有相同或相类似性质的职业归纳成一群或一组,其中,依据不同的目的又可分成生涯群集(Career Cluster)与职业群集两大类。为了学生的生涯意识、生涯导向及生涯探索的目的所归纳的群集即为生涯群集;为了职业准备的目的所归纳的群集则为职业群集。职业教育的群集概念源于其目的,即可以使在某类职业群集内的学生随意在同类群集中转换到其他职类,而不需要太多的另外的训练(如图1所示)。
群集的特征(如图2所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职业准备:提供就业及转业的弹性空间。(2)工作进入准备:提供学生进入数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评估对相关行业的兴趣及能力。(3)具体内容的共通性:先广后专的课程设计,满足转业需求。(4)技能与人员绩效共通性:同一群集中的职业,通常皆有彼此适合的心理与技能。(5)晋升训练的准备:加强基础课程设计作为晋升训练的准备。(6)职业准备:是辅导学生就业的环节。
了解群集教育的含义后,接下来可对课程做进一步了解。
群集职业课程的结构模式
(一)金字塔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模式,顾名思义即从广泛的行业基础开始学习,然后依个人兴趣、志向逐渐缩小至某一行业。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整个职业群集内的各行业的基础知识、经验,此阶段重在职业探索。第二学年则依据个人性向、兴趣在整个职业群集中选择2~3个行业进行学习,此阶段重在学习雇佣能力及发展性经验,因此比第一阶段更加深入。到第三学年则仅选择一种行业进行专门训练,此时雇佣能力的学习发展到最大限度。其演变情形由职业试探经职业性向发展到职业准备阶段。表1为一个学生的选择学习路径:
在高一阶段,必须学习建筑群集内各有关行业的知识、技能,以获得广泛的职业探索经验,因此依据课程设计的安排,必须学习管钳工、电工、木工、泥水工各8周,每天学习行业课程2小时(技能课程)。在学年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性向测验结果,辅导学生下学年所要学习的2~3种符合其兴趣的行业,以做进一步的学习。
在高二阶段,由于经过了职业探索与辅导,选修的行业缩小为两种,每种行业的周数增加为两倍,每日仍为两小时,但知识与技能水平已经提高了。此阶段重在职业性向发展,并且建立入行技能的基础。
在高三阶段,经过教师的辅导与自己的探索,确立一种最符合自己志趣的行业,整个学年只学习一种行业。其程度较高二年级更加深入。
一般而言,金字塔群集职业课程结构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学生有机会探索若干职业范围,然后再专注于一个;二是学生可建构几种入行技能与知识;三是通过长期学习各种职业的内涵,能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四是每天两小时的时间,可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五是每天两小时的实习,使得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同时在每学期或每季实施方案的三个阶段;六是学生可凭实际经验做出抉择。
(二)垂直层次结构模式
此种结构模式是按某一职类中若干不同水平的工作分类加以安排,当学生越往上学习时,越需要独特的知识与技能。如表2所示。其功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使个人集中精力于某一职类而不必把精力分散于几个职类范围;二是在条件(设备、教学方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三是可使能力较低的学生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四是可使方案在单一体系的设施下进行;五是可使教师在将其学生推荐给雇主时,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了解得更加翔实。
上面两种课程模式的群集构成,均需经过下列步骤完成:
第一步:按照社会上现有的行业分类,以大分类法归纳为大类。此步骤可参照职业分类辞典。
第二步:将各大类分解成小类,如将营建类分解成木工、电工、管钳工、泥水工、瓷砖、挖泥、屋顶工程等项目。
第三步:删去次要的项目,保留主要的项目,但以每一群集包含5~6个行业为原则,太多则不易学习。
第四步:就每一行业内涵分析所要教的项目,考虑得愈完整愈好,且应将其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成教学单元,分到各年级进行教学。
在此种群集形成的过程中,均需要协同作业人员,包括企业界雇主、劳工代表、教师等共同进行,以免产生偏差。
群集课程对学生生涯探索之意义
群集职业课程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涯探索与准备相结合的功能。学生所要参加的学习与活动是对群集中的几个职业的入行条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后才决定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就业技能有关系的。
自我探索个体在体验一系列的工作时,也获得了澄清自己的好恶、体力、缺点、兴趣、能力与期望的机会。如果个体想要达到人职匹配的效果,这种自我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其实群集职业课程的自我探索功能与教育家们所使用的兴趣存档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没有一个兴趣存档提供的资料是将个体导入一个单一的职业方向的,而兴趣存档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组职业类别。另外,有一些关于健康的因素也可以在这种探索中获得。如敏感、呼吸病症、身体缺陷(色盲)等,可以借由某些材料、工作环境、气体、尘埃等鉴别出来。然而,这并不表示学生开始选择这个群集是一个错误,只能说明群集中某些职业比其他职业更适合他。例如,学生由于兴趣或者想做营造商而选择了建筑业群集,他不必因为自己明显地对锯木、磨光的尘屑敏感而放弃。建筑业群集中仍有电工、水泥工、挖土工、策划等工作可以转入。群集职业课程的自我探索功能可以延伸到体力需要(举物、送物、爬高、步行、站立、弯身、拉力、推力)、工作环境(户外或户内工作、高度、冷热、雨雪、尘埃、隔离)、材料及设备等问题中去。个体也有机会试探对不同工作需要、材料、方法及环境的适应能力。当个体体验过这个群集的几个职业之后,对于以上各个方面将会产生深刻的认识。
职业探索职业探索需要将个体探索的各因素列入考虑范围,然后扩展成为各种有吸引力或无吸引力的职业背景。其结果是,使个体决定何种职业适应其体能、心智、情绪及动机等诸因素。只有当个体被允许用最有意义的方式去试一试各项职业的时候,这一点才可以做到,而绝对不是一种口头上的、教科书式的经验。群集职业课程借由与工具、材料、设备、过程、产品及相关职业情境的实际接触,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文基.技职教育专题研究[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
[2]杨朝祥.技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务[M].台北:三民书局,1985.
[3]王祖荣.群集概念的职业教育[M].高雄:师友工业图书公司,1985.
[4]Donald Maley. Cluster Concep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 Chicago: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1975.
[5]吕鑫祥.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
[6]顾淑霞.五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作者简介:
韩学芹(1982—),女,河南新乡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