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建立

作者:陈新耘




  摘要:在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两个零距离”的概念,探讨了“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及课程体系的建立步骤。
  关键词:两个零距离;概念;课程模式;特点;“两个零距离”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因此,评价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根本指标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是保证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手段。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将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教育“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
  
  “两个零距离”的概念
  
  “两个零距离”即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和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零距离。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是指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经岗前培训,不需适应期即能胜任专业领域某岗位的工作。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就是合格的职业人。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零距离是指学生经过某一工种或类别的教学实践训练,就能达到该工种或类别的职业资格所对应的“应知”、“应会”要求,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意味着毕业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与专业领域相应岗位所要求的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及劳动态度相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就是企业岗位的合格员工。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零距离意味着相关工种或者类别的实践训练内容、要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相一致,实训考核成绩的含金量与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含金量相当。经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认可,可以采用实训考核替代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成绩的办法。
  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是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根本体现,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对象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要求,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殷切期望,因此,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当进行大胆探索。实现实训与职业资格鉴定零距离是贯彻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沟通”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双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的贯彻落实。
  可见,“两个零距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特色之所在。高职院校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朝着“两个零距离”的方向努力。要想实现“两个零距离”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当从课程模式着手。
  
  关于“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两个零距离”课程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在进行了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零距离”课程模式。该模式将课程划分为岗位群通用知识技能课、岗位特殊知识技能课、岗位针对训练课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岗位群通用知识技能课程(简称岗位群课程),这一阶段的学习时间为四学期。岗位群中各岗位所要求的带有共性的知识与技能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岗位课程的学习和今后转岗的继续学习。岗位群课程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可划分为三个子模块(见图1)。在岗位群课程中,文化素质课开设两个学期,基本知识课和基本技能课交替开设两个学期。
  
  第二阶段是岗位特殊知识技能课(简称岗位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岗位群中各岗位除了具有共同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之外,还有特殊的知识技能要求。此外,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群。因此,要实现“两个零距离”,必须强化岗位课程的学习。由于学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岗位群中所有岗位的课程,而是根据就业意向在所推荐的岗位课程模块中选择某一模块进行学习,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接近“两个零距离”。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推出如图2所示的四个岗位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其一。
  
  经过岗位课程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岗位群中某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通过该岗位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第三阶段是岗前针对训练(简称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同一工种或类别在不同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规程、要求及环境是有区别的,即使学生学完岗位课,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马上胜任具体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要完全实现“两个零距离”,就必须让学生在未来具体企业、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在学生学完岗位课之后,由学院组织,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落实学生具体的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具体的就业岗位顶岗实习三个月,并在此期间完成与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或毕业制作课题。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亦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两个零距离”课程模式的特点
  
  课程直指就业,具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该模式第1~4学期安排岗位群课程,第5学期安排岗位课程,第6学期安排具体岗位针对课程(顶岗实习),课程的岗位特征非常鲜明,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践证明,试点专业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课程模式有利于实现“双证沟通”目前,不少院校正在进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沟通的试点,但是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达到职业资格对他们所应掌握技能的要求。因此,这种“沟通”只能停留在本本上。而“两个零距离”模式在让学生掌握岗位群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第五学期安排大块时间进行工种或类别相应等级的针对性训练,这无疑有助于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要求上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证沟通”。
  与传统模式相比较,“两个零距离”模式教学分段的依据不同传统模式的三段,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以学科性质为依据分割的,因此从本质上应归属于学科课程。而“两个零距离”模式的课程组合属于多元整合,重点是组织教学内容。面对一群相关的职业,既开设文化课,也开设通用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侧重于关键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能力的形成规律为依据编排课程。
  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针对性与岗位应变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专业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能力训练面宽,对不同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强,后劲足,但就业针对性不强,就业竞争能力弱。而技工类单工种教育就业针对性强,但由于知识技能面窄,当需要调换工种时,应变能力明显不足。“两个零距离”模式在岗位群通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中,给学生以较宽的基础,而岗位课程直接指向就业岗位,所以就业针对性强,当工作需要调换岗位群中的另一岗位时,由于岗位群基本知识与技能扎实,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适应。
  
  “两个零距离”课程体系的建立步骤
  
  职业界定一个专业面向由若干个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因此,确定专业面向,必须界定职业岗位。职业界定可以通过工作世界的分析选定岗位群,再制定所涵盖的岗位。具体操作时,既可以根据劳动部门所颁布的工种分类标准界定职业,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行业调查分析界定岗位。本模式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四个职业岗位既符合分类标准,又符合行业通用的岗位分工。
  共性分析通过对岗位群中各岗位具体的职业分析,归纳岗位群中各岗位通用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为岗位群通用知识技能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
  个性分析通过对岗位的职业分析,找出岗位特殊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岗位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
  岗位群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岗位群是文化知识和主要专业知识相同、专业操作技能相通、基本素质要求相近的若干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初始阶段,列出“相同”的全部知识点,“相通”的全部技能点,“相近”的全部素质点。然后根据归类原则,例如机械类、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类、数控技术类及工程制图类开发出相应的课程。
  岗位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岗位课程中的每一个模块应当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首先应列出岗位要求的特殊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岗位群知识技能点中已列出的,不再列出)。根据知识的分类原则,将所有特殊的知识点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同时,将所有具有特殊要求的技能训练点整合成岗位综合训练项目。在岗位课程的设计阶段还要重点考虑职业资格鉴定对“应知”、“应会”的要求,对于岗位群课程中未考虑进去的知识,岗位课程必须全部考虑进去。
  岗位针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岗位针对课程是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以及完成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因为未来具体的工作岗位不同,同专业、同岗位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岗位针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应当由学生或顶岗实习所在的单位提出,并带有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即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设计什么,边干边学,边干边设计。
  “两个零距离”课程模式是在总结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提出的,其教学设计思想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适用于高职工科类各专业的教学,是高职教育拉近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以及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之间距离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新耘(1958—),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